返回第2189章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体坛之重开的苏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虽然对比那种高强度高精准的接力技术还是不算特别好,但这对于原本的博尔特来说已经改善很大。
    并且还是那句话,克服了需要交接换手的尴尬。
    就光这两点的改善。
    米尔斯就足够保证博尔特跑得更快。
    砰砰砰砰砰。
    交接瞬间。
    随着两个人越来越近。
    当布雷克的指尖距博尔特掌心还有10厘米时,棒体前端已经微微向上翘起。
    这个角度是两人磨合了200次才找到的“黄金角度”。
    0.2秒后棒体完成传递,整个过程没有一丝碰撞声,像以前经常出现交接棒的碰撞,甚至因为后面和前面交接的脱节影响启动。
    现在几乎没了。
    虽然也没有什么可值得称道,200次也不算多,但还是那句话,他们之前的起点太低了。
    既然之前起点低,那么再随便的规范化一下,稍微努力努力确定正确的训练模式。
    就很容易让他们达到及格的分数线。
    这就是米尔斯立棒式交接的核心。
    以前是“布雷克把棒塞给博尔特”。
    现在是“棒体顺着两人的发力轨迹‘流’过去”。
    砰砰砰砰砰。
    棒体做“弧形过渡轨迹”。
    布雷克递棒时没直着送,而是让右臂先向内收再向前伸,形成一个“半径15厘米的弧形轨迹”。
    这个弧形是为了“匹配博尔特的移动方向”。
    博尔特之前接力启动后,向前跑,若棒体直线传递,会与博尔特的接棒手形成“横向速度差”。
    弧形轨迹能让棒体前端“追着”博尔特的手移动,两者的相对速度差从0.5米/秒减到0.1米/秒。
    去年时他用直线随意递棒,博尔特的手就不得不向内侧移2厘米去接。
    最后导致接棒后右臂回收时撞了微微碰了一下身体。
    这次棒体顺着博尔特的手移动。
    他接棒时掌心几乎没动,手臂自然向后收,连指尖的肌肉都没出现多余震颤。
    感觉就是一个字……
    真舒服。
    这就是米尔斯设计“弧形过渡轨迹”交接二三棒的好处。
    只要能让博尔特接棒更舒服。
    就够了。
    只要能让他不做无谓的换手。
    就够了。
    至于具体能节约多少时间,不需要那么精益求精,反正比以前快。
    就够了。
    在布雷克即将跑到位置的时候。
    一把伸出交接棒。
    两个人在运动中开始进行交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棒体接触博尔特掌心的瞬间。
    两人的手指同时产生“压力感知”。
    布雷克的食指能感觉到博尔特拇指施加的握力——这个力度是他们约定的“接稳信号”,收到信号后他的指尖立刻放松,但不是“完全松开”,而是保持着一点点轻微推力。
    这是为了把棒体向前“送”0.5厘米。
    这么做可以让博尔特在感受到棒体前端触到掌心时,还能让自己拇指和食指同时收缩,握力增加,减少失误。
    两个人在起步之后。
    等布雷克的指尖完全离开后,博尔特才把剩余手指扣紧棒体。
    这种“同步松握”比粗放交接快了0.03秒。
    比如2009年时布雷克松手晚了0.02秒,博尔特已经开始向前跑,棒体被“拽”了一下,导致他第一步步长缩了起码半米。
    这就是反向例子。
    而这次棒体脱离时的速度与博尔特的前进速度完全一致,没有一丝拖拽感。
    没有拖拽感,也就意味着没有身体重心的“对冲抵消”。
    所谓对冲抵消,就是在说布雷克递棒时向前冲,博尔特向前跑,两人的重心原本会形成“对冲”。
    比如2011大邱年时就因为对冲力,博尔特接棒后向右侧歪了4度,花了半秒才调整回来。
    但这次他们用“重心微调”抵消了对冲。
    布雷克递棒时左髋轻微向前顶1厘米,重心向左侧偏了1度。
    博尔特启动时右髋向后收1厘米,重心向右侧偏了1度。
    两个反向的重心偏移像“正负抵消”,交接瞬间两人的身体几乎没晃,博尔特的骨盆水平偏差仅0.5度,比2011年减少了3.5度。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