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以放弃不用。”
璧作为礼器有三种象征含义:一是天帝;二是君主和王权;三是吉兆和吉祥。
璧按类型划分,可分拱璧、系璧两类;拱璧为持握、供奉的礼器,包括大璧、谷璧、蒲璧。系璧,形制较小,用作佩饰,系于腰部。
琮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中间有直穿孔的柱状玉器。个别为三角形柱状体。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商代至战国玉琮制作逐渐减少,汉代以后几乎消失,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仿古玉琮。
良渚文化玉琮特征:一般为正方体,中部有一孔,外表分成几节,每节都饰有人面或兽面纹,个别还阴刻动物图案。良渚文化玉琮的外方内圆,代表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琮上的许多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
玉琮作为礼器包含三层意义:
其一,象征地神用于祭地的祭器;其二,象征着祖宗和宗庙;其三,琮的内圆象征女性,是母性权利的象征。《周礼·春官·考工记》曰:“驵(祖)琮五寸,宗后以为权”。“驵”即“祖”,是指系玉琮的丝。
圭玉圭是一种上端尖锐或平整,下端平直的长方形片状玉器。上端尖锐部分呈三角形的叫“尖首圭”;上端呈平直状的叫“平首圭”。《说文解字》中称“剡(尖锐)上为圭,半圭为璋。”郑玄说:“圭锐像春物出生,半圭曰璋。”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斧、石铲和石戈,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周礼·冬官·考工记》载:“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恒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似为五寸之误),谓之躬圭,伯守之。”
璋玉璋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璋的种类据《周礼》中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5种。
归纳起来为三类:
(1)赤璋:用赤玉(玛瑙)做的璋,是祭南方之神朱雀的礼器。
(2)大璋、中璋、边璋:是天子巡守用的。《周礼·考工记》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
(3)中璋、牙璋(七寸):是作符节器用的。《周礼·典端》载:“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周礼,考工记》载:“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其意表明大璋也被作为诸侯聘女的婚嫁礼器。玉璋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西周的玉璋比较少见,春秋玉璋形状较多,战国以后,出土玉璋几乎不见。
璜是一种弧形片状玉器。《说文解字》称:“半璧为璜。”实际上古代的玉璜不仅限于规整的半璧(半圆)形,大多数为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璧。璜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璜源于天上的彩虹;二说璜是早期的火镰;三说璜的造型是摹仿鱼。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有玉璜,良诸文化普遍制造和使用玉璜。商周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盛行,东汉以后,玉璜作衰退势。唐代以后玉璜的礼器功能弱化,主要用于佩饰。宋至明清仿古玉器中多有小型玉璜,其目的主要供玩赏和收藏,后演变成玉锁、玉牌等新的形式。璜的纹饰,一般两端各雕成兽头形,以龙头、虎头为多;也有一端为头、一端为尾的,有龙形、鱼形等。璜的表面则有雕成鳞纹、云纹、鸟纹、三角纹等。璜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北方之神玄武。
琥关于琥的命名,夏鼐先生解释:“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为玉虎。”作为礼器的“琥”应是刻有虎纹的、尺寸较大的片状玉器,而尺寸较小的大多为佩饰。圆雕的虎状玉器不是礼器,主要作为装饰玉器,在汉代以前也用于发兵。《说文解字》中解释:“琥,发兵瑞玉,为虎文”。《周礼》中记载“以白琥礼西方”,也就是以白虎来祭祀西方。
仪仗类玉器(玉兵器)
玉斧,由石斧演变而来,玉斧后发展为氏族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执掌的王权象征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玉钺,自新石器晚期开始出现,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形态最完整的当数浙江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钺。商周时期,玉钺仍然沿用,战国以后玉钺不再使用。
玉戚,长方形或方形的片状玉器,两边有齿形装饰,盛行商周时期。
玉戈,戈是商周时期流行的一种兵器,由“援”和“内”两部分组成。以玉为戈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其后流行于商、周两代。汉以后玉戈很少出现。
玉铲,玉铲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形制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斧。考古学界一般把一端有刃的扁平长方形或梯形玉器定名为玉铲,有的铲在端部有钻孔。
玉刀,略呈扁平长方形,有孔,是由石刀发展而来。新石器时代就有发现,此后的夏商仍有生产,西周消失了。
(二)丧葬类又称葬玉。
夏鼐先生对丧葬玉器下的定义:“葬玉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从西周开始,就出现了丧葬用玉,到了汉代,葬玉极为普遍,并已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瞑目(包括面具、眼帘和眉)、玉衣、玉握、玉塞、玉含等葬玉的完善形式。玉瞑目面罩为泛黄的青玉,有印堂、眉毛、眼、耳、鼻、嘴、腮、下颏、须等大小十三片玉片,大多数上面有穿孔。
瞑目又叫面瞑,习惯上称覆面或掩面。“瞑目”就是用玉石片缀于绢帛的面幕。《仪礼·士丧礼》解释:“瞑目用缁,方尺二寸,赪里,著组系。”郑玄注:“瞑目,覆面者也。”出土资料以西周中晚期的井叔墓和虢国墓为最早,盛行于战国。西周时期主要用于眉、目、耳、鼻、口,玉片边缘钻有孔。战国时期出现头部使用玉璧的组合。玉瞑目在汉代只见于西汉,而且多利用旧玉片改制。
玉衣,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穿于死者身外的葬服。玉衣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按部分可分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六部分。各部分由数千片小玉片相互穿联而成。根据编缀线缕质地的不同,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丝缕玉衣等。古代上层贵族按照各自地位的不同,分别享用不同的玉衣。玉衣的雏形是西周的玉瞑目。玉衣敛尸习俗,延续到东汉末年。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于是禁止使用玉衣。
玉握,玉握是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玉猪一直都是祭祀用的主要牲畜,也成为汉代最流行的玉握。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