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玉塞,玉塞又叫“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窍孔的玉器。人身上的“九窍”是指:双眼、双耳、两个鼻孔、一嘴,以及生殖器和肛门。这套玉器共有9件,包括双眼塞,也称眼盖、双耳塞、双鼻孔塞和肛门塞、口塞、生殖器塞。
玉含,玉含亦称琀玉,是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玉。因玉含大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据考古发现,玉琀最早可能源自菘泽文化出土的心形玉含。玉蝉作葬玉中的口含,最早见于河南洛阳中州路西周早期墓中,在死者口中发现了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琀发展汉代成为普遍的习俗。汉代玉蝉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汉代玉蝉的蝉身雕成正菱形,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寥寥数刀即成,通常称这种雕刻技法叫“汉八刀”。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但多数用滑石刻成。将蝉作为“晗玉”,宋代以后就极少见了,多作为佩饰。
(三)装饰玉器常见的装饰玉器有佩饰玉、陈设玉器和日用玉器三类。
1、佩饰玉佩饰玉是人随身佩戴的装饰玉器,主要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和身饰。佩饰类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佩饰玉大量出现,大多为扁平片状器。西周晚期至战国是玉器发展史中的繁荣时期,佩饰品种繁多,除了有单件的佩饰以外,还盛行多种块玉联成的佩饰,俗称“组玉佩”。唐代的佩饰玉以玉飞天最著特色。宋代玉佩饰极为盛行,有人物、动物、植物等各种形态。明清时期,吉祥寓意的玉佩饰丰富多彩,琢玉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组玉佩组玉佩又称“玉组佩”、“全佩”、“大佩”“杂佩”,是指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挂于身上的佩饰玉。组合形玉饰发源于新石器时代,组合玉佩见于商末周初,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以后,组玉佩作为官方与贵族礼仪服饰一直延续到明朝。组玉佩一般以璧、环、璜、珩为主体,再佩以珠、管、觿、珑、琥等组成。
玉笄,笄是古人用来卷发和连冠用的饰物,后世称为“簪”。《说文》:“笄,簪也”。玉笄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夔龙首玉笄。商以后直至宋代玉笄数量不多。明清两代玉笄制作最精。明代有长短两种,短粗的是男子用来持冠的,细长的则是女子簪发用。
玉玦,玉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小玉玦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较大体积的玦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玉环,玉环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主要用于佩饰。古时玉环还有表示修好、恢复原来关系的含义。
玉珩,玉珩是一种弧形片状的玉器,是一种古老的佩饰品,它是成组佩饰中最重要的组件,起着平衡成套佩饰的作用。早在西周时期玉珩就开始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玉珩形式和纹饰更为丰富,汉代以后,玉珩的数量也不断减少。珩和璜在形制上是相配的,玉璜在两端有两个穿孔,而玉珩的有一个或三个穿孔,使用方向与璜正好相反,珩在上,璜在下。玉觿为角形玉器,上端粗大,下端尖锐。
玉觿产生于新时期时代,商代开始流行,其后历经西周、春秋战国,至汉而不衰,汉以后消失。玉觿除用于佩带装饰的功能外,古人还以此作解系绳结的工具。
韘与韘形佩韘是射手在发箭时用以控弦的兵器,套在拇指上,清代叫玉扳指,东周时期也称作玉玦。韘形佩俗称“鸡心佩”。两汉时期,韘形佩取代了战国流行的组佩成为佩饰玉的主要形式。
玉带钩,带钩是由钩首、钩颈、钩体、钩面、钩尾、钩柱、钩纽等组成。最早的玉带钩发现于良渚文化遗址中,战国至秦汉是带钩最流行的时期,隋唐至宋代,带钩不再使用,元代又开始流行,直至明清。新石器时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带钩根据其造型特征,可分为:长方体玉带钩、四棱体玉带钩、铲形玉带钩、宽体玉带钩、禽形玉带钩和多节玉带钩等。
玉带板,玉带是镶玉片的革带,由成套玉带銙(带板)、玉铊尾(獭尾)装饰于革带上组成。镶在带两端的圆角矩形带板叫“铊(獭)尾”,中间的方形或长方形带板叫“銙”。服饰上用玉带,始于唐代。程大昌《演繁露》:“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又:“本朝亲王皆服玉带。”宋代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明代只有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清代只有特赐及一品用玉带。
玉具剑,在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玉饰,称之为玉剑饰;饰玉的剑称作玉具剑。一柄完整的玉具剑由4个玉饰物组成,它们分别是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剑首又称玉镡,是镶嵌在剑柄顶端的玉饰,造型多呈扁圆体,背面有一圆形凹槽与剑柄连接。剑格也称剑琫或护手,它是镶嵌于剑柄与剑身交接处的玉饰。造型多呈尖底“凹”字形,中部凸起一脊,内含镶嵌孔。剑璏是镶嵌于剑鞘中间的玉饰,供穿带佩系之用。剑璏嵌于剑鞘中央,造型为长方形,下方有一个矩形系带孔,用穿绳佩戴。玉珌是安在剑鞘尾端的玉饰,造型多呈梯形,中间较厚、两边逐渐便薄,上方有孔与剑鞘固定。
刚卯和严卯,刚卯和严卯的名称来源于开首铭文:“正月刚卯”、“疾日严卯”。刚卯和严卯是汉代用以驱除疫鬼的祥玉,为2.5厘米左右高方柱形,中心贯孔,以穿系赤、青、白、黄四种颜色的丝带,主要挂在革带上佩用。玉柱四面共刻32个字,一般每面8字,也有第一面10字的,字体为古代殳书。刚卯上的铭文为:“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
司南佩,司南佩造型为两长方柱相联体,顶部有一勺,底部为盘形,中间束腰,在凹槽处有横穿孔,可穿带佩挂。司南佩最早在汉代的墓葬中出土,宋代有仿品出现,明代的司南佩,呈工字形或圆柱形,到了清代,顶部为鸟形,有的是方形。
2、陈设玉器
陈设玉是陈列摆设在屋内架上的观赏玉器。最常见的陈设玉器有玉山子、玉屏风、玉如意、玉花插等。
玉屏风,玉屏风是一种雕琢山树亭台,人物花卉等多种精美图案的长方形、圆形和其他一些特殊形状的玉板。玉屏风始见于东汉,盛行于唐代。
玉山子,玉山子又称山子或玉山,是清代的一种陈设玉器。大型的玉山子可重达几千公斤,在乾隆年间最为盛行。小型玉山子多用籽料雕成。利用玉石本身的色差和玉皮,将山水人物、亭台楼阁层次分明地雕刻出来,形成高低错落,阴阳对比的效果。玉花插它是一种用玉雕的插花器具,作用相当于花瓶。
玉如意,“如意”是供玩赏的表吉利玉器。形状作s形,细长柄,略有弧度,上端呈圆形或椭圆形,有的柄尾还带有飘缨。“如意”一词最早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裨史类编》中认为:“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指爪,柄爪可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玉如意以清代为多,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
3、日用玉器主要指生活中作为用具的一种玉器。
日用玉器主要包括玉制文房用具,如笔筒、书镇、笔架等,玉制生活用具如杯、盘、壶、碗等。玉笔筒用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