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是齐家文化处于青铜文化发展的初期,为大量制作玉器提供了坚实的生产力条件。现代考古已经证明,齐家人作为我国古代文明中最早掌握青铜冶炼技术、最早制作和利用青铜器的先民,为治玉提供了更先进的生产工具。有了先进的金属工具,加工玉器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也就有可能增加玉器生产的数量。
从遗留下来的玉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齐家文化玉器开片的切割痕迹是直线,而不是曲线,这有力地说明了,齐家文化时期,治玉可能用的是硬物直锯(金属工具或其它),而不是早期原始玉器文化时开片用的线锯。
由于铜金属工具硬度还不够,玉器加工难度比较大,加之其它未知的原因,所以齐家文化玉器主要以素器为主,造型相对也比较简单,只有极少数有纹饰的玉器,且纹饰都是相对简单的直线纹、瓦椤纹等。
出现较为完备的礼器系列(大器)齐家文化玉器中出现了很多其它高古玉所没有的大件器物。《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的《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卷,介绍的齐家文化玉器中,有直径达32.1厘米的玉壁、16.7厘米高的玉琮、33.2厘米长的玉铲、长达65.5厘米的玉刀等等,这些都表明齐家文化玉器中存在不少经典的“大器”。而且现代考古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考古发掘还不充分。
齐家的玉礼器是商周玉礼器的雏形和重要起源之一,其礼器系列除了商周的“六器”之外,还应该包括刀、钺等。除了壁、琮等新石器时代以来长期延用的传统重要礼器外,齐家文化时期较早出现并使用了刀、璋、圭、钺等具有礼器功能的器型较大的玉器,壁进一步演化为璜和多璜联壁等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型。商周玉礼器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更规整、更完善。(如璋的牙齿,也从没有到有、从两个到多个的变化)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文明早期的玉器延续历史可以看出:壁、琮等长期作为礼器使用,从东北到西北,从东南到中原大地,一些经典器型长期使用,先民们在中华大地上相互交流融合。可以说,玉器史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大交流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活化石。
齐家文化玉器整体特点大多朴素大方,自然简洁,加工简单。
原因:一个是玉材硬度较高,加工难度大。大量的玉器只是经过粗加工,显得还很草率。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有的玉器上有当时人们没有加工完的痕迹。
二是可能齐家人崇尚简单朴素之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文明社会早期的玉器大多比较简洁朴素,多是原始人对自然物的抽象理解、神化简化的结果。
从玉器的发展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玉本身就是先人们从石头中发现的“美石”,首先看重的是其特殊材质,有一条从不加工——简单加工——粗加工——精加工的发展过程。
市场中流通的大部分是仿品或者说是工艺品。主要是齐家文化地域个别地方在仿制,仿品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辨别,当然没有长期接触和真正了解掌握真品的特征,那也是很难辨别的。随着仿伪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这些年还有些另有用心的仿制商家在不断收购齐家文化时期遗留下来的老玉料或残料,老料新工有更大的“杀伤力”,需要藏家更加谨慎小心。要经常深入市场,准确掌握仿品的发展变化特征,随着仿品发展不断提高分辨能力。
要坚持“一点否决制”,采取怀疑和否定的眼光来辨别玉器,而不是采取“一点肯定制”,就是要认真查找物品中不合适的地方,哪怕只有一点能够确定不合适的地方,就要否定整件器物,而不是感觉到物品中某一点比较相像,就往真品上靠,就认为是真品。“一点否决制”与“疑点否决制”是完全不同的,自己把握不住的疑点,要慎重研究、虚心求教。真正全面的掌握真品的特征,严格地从器物的玉料、器型、工艺、包浆等诸多方面来综合判断器物的真伪。
还有两点原因。但这两点不单是适用于齐家文化玉器,而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高古玉器。
一是高古玉相对最容易断代、辨别真伪。年代越久远,时间和其它条件在玉器上留下的次生变化越厚重、越深沉,其历史印迹越明显,在辨别真伪时相对容易些。
二是高古玉历史文物价值高,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当前高古玉的价格,包括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都被严重贬低,处于价值洼地,有等进一步挖掘。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玉器是通神或祭祀的“神器”,不仅是权力地位的象征,也是顶级财富象征,是同时期其它艺术品没法比拟的。
齐家文化玉器是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出现的原始玉文化,其历史年代正处于史前社会进入到国家、文明时代的阶段,上承原始玉文化,对西北地域原始玉文化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集成,下接“三代玉文化”,具有原始玉文化与“三代”玉文化沟通衔接的作用,同时具有沟通西域与中原玉文化的作用,在中国原始玉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当然,也有他的客观局限性,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齐家文化地处西北偏僻地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受制于其自然地理条件。带工的少(几乎很少见到),造型相对简单,加工比较粗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齐家文化玉器的加工特点
齐家文化玉器有不同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玉器的加工特点,主要表现为:
1、孔眼的钻制方式
通过大量实物观察、研判,发现齐家文化玉器的钻孔方式大多数为从一面向内直钻,形成了上大下小的喇叭形孔(又称锥形孔)。无论在玉璜、玉刀、玉钺、玉璋、玉圭的孔眼上都是如此。许多孔眼内还形成了一圈圈同心园的旋纹和棱线,孔眼穿透处往往发生小块崩裂。这种钻孔方式有别于其它玉器两面钻孔形成的马蹄孔,也有别于上下一致的直孔。
2、玉琮的加工特点
齐家文化玉器中有大量玉琮,其精美程度与数量都可良渚文化玉琮媲美。早期齐家文化玉琮以素而居多,中晚期出现了蝉纹、人纹、几何纹的玉琮。但无论什么时期的作品,也无论玉琮高矮,其中大部分孔都是从两面钻进,在会合交接处都形成了一条脊棱台痕,有的台痕经精细修磨变平直。
3、片状齐家文化玉器的加工特点
齐家文化玉器中有许多厚薄不等的片状玉器,如玉壁、玉璜、玉联璜、玉刀、玉钺,它们都是用线切割方式开料,时常在平面上出现一条较直的棱脊线,而且凡是由两片或多片组成的玉器如玉联璜,都是由一整块料开出,随着原石由表及里分为不同皮色,不同沁色的层次,非常自然也非常亮丽。这在其它文化玉器中是少见的。
4、齐家文化玉器的包浆和沁色特点
虽然齐家文化玉在黄土高原的土壤中保存状态较好,但毕竟经历数千年时光的洗礼,其表面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