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入土包浆非常明显,沁色与原石表皮的沁色和糖色并存,在强光灯下出现多层的红、黄色沁,斑驳陆离,让人心旷神怡。玉器的表面无论多么光滑,都有一层由于几千年土浸、土咬、氧化形成的高低不一的痕迹和起伏不平的微坑。几乎所有齐家玉器表面都是呈现这种状态。
齐家文化玉器的辨伪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齐家文化玉器的升温,伪作玉器也越来越多,最典型的是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和临夏自治州利用当地玉石资源和俄罗斯玉等伪作齐家玉器,然后在北京古玩城知名店铺销售,对此央视已有曝光。因为齐家文化玉器有许多自身独特之处,所以只要认真研判是不难辨伪的。
第一步是观察玉器的入土痕迹。真正的齐家文化玉器都是入过土的,必然留下难以复制的入土痕迹,其表面都存在有几千年土侵、土咬、土蚀及氧化形成的斑驳状纹饰,肉眼在阳光下就能观察到不平的表面,也称入土包浆,没有这种包浆的就要打问号了。
第二步观察玉器各部分的沁色和包浆。齐家文化玉器的沁色齐家文化玉器在沁色方面也有自己的明显特点,一种是沁色明显,受沁后的玉器顏色主要呈现黑色、褐色、红色和黄白色,另一种沁色衹是在玉质表面有一层薄薄的褐黄色。齐家文化玉器的沁色主要有石灰沁、黄土沁、水银沁和朱砂沁等沁色。且单色沁多,復色沁少。沁色自然,过度柔和漂亮。玉器的沁色固然有玉质方面的原因,但与其埋藏的土质环境条件和丧葬习俗也是密不可分的。刘大同《古玉辩》中说:“玉人土者,性喜燥,不喜湿。土湿则易烂,色亦暗淡无光”。玉器收藏界裹也有“东土不如中土,中土不如西土”之说。而齐家文化玉器地处西北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地下水位低,干燥厚实的黄土很好的保护了齐家玉器,使其虽歷经三、四千年之久,仍给人以皮壳陈旧、包浆饱满、光泽沉稳、色沁艷丽的美感。这也是大约同时期其他地方玉器所不及的。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淹埋,玉器在土层中各种物质的作用下,都会出现各种沁色和包浆。其沁色不是作伪那种浮在表面的化学物质浸泡形成的一片片颜色,而是由表及里,有根有脉、有过渡的自然沁色,一些原石在琢玉成器前其表面就形成了类似鸡骨白的氧化沁色,有的厚达一厘米以上,这也是其它玉种没有的。
第三步观察其制作工艺,前已叙述,必须符合齐家文化玉器钻孔、打洞、磨平的工艺特点,赝品虽精心仿造,仔细观察总是有破绽的。
第四要看其玉质,由于马衔山玉虽以透闪石为主,但有20%的透辉石、绿帘石、黝帘石,成分杂,制成的齐家文化玉是以湖绿色、黄色、青白色为主,间有大量黑色藻状物形成的黑色。而和田软玉成分比较单一,矿物学名为透闪石加阳起石,都是钙镁硅酸盐,其玉器的颜色较之齐家文化玉器也单一得多,内部杂色也少得多。这也是判断齐家文化玉的要素之一。至于用蛇纹石类的玉石仿造齐家玉,则在润度、硬度上都低于马衔山玉种,俄料仿品则在色彩、沁色上能找出与齐家玉的明显差别。
齐家文化时期,在我国西北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反映在玉器上有金属参与加工的痕迹,也出现了镶有铜皮和铜石共存的玉器,这也是在辨伪中要注意的。
除上述几种玉器外,多孔玉刀、玉钺等也是齐家文化的代表性玉器,在此不一一赘述。
齐家文化玉器是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出现的原始玉文化,其不仅受到了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玉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商周玉器的重要起源之一,具有原始玉文化与商周玉文化沟通衔接的作用。同时因为齐家文化地处河西走廊区域,其玉器又具有沟通西域和田玉产地与中原玉文化的作用,在中国原始玉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喜欢收徒就变强,我成天地第一圣请大家收藏:收徒就变强,我成天地第一圣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