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6章 新的时代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最新网址:www.77z5.com刘胜并不很清楚:相较于原本的历史时间线,天子启到底是多活了几年,还是少活了几年。

    但按照早些年,储君太子之位悬而未决时,天子启曾对刘胜说过的话推断:在这个历史时间线,天子启,或许少活了那么三五年。

    ——在这个时间线,皇长子刘荣因为其母栗姬的缘故,而错失了储君太子之位。

    刘胜也大致能推断出:如果不是自己这个变数,这个时间线的刘荣非但会失去储君太子之位和母亲,甚至就连自己的性命都无法保全。

    再有,便是根据天子启当年,对册立储君太子一事所表明的立场,刘胜的乱入,大概率抢走了原本属于皇十子刘彘的大位。

    考虑到这一点,再回过头看刘荣在这个时间线的境遇,刘胜就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在原本的历史时间线,皇长子刘荣先是因为母亲的缘故错失了储君太子之位的角逐资格,之后又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栗姬。

    之后,天子启‘矮子里面拔将军’,或者应该说是排除了练废了前九个,最终选择皇十子刘彘这个‘新号’从头练起。

    因为皇十子获立为储,天子启必然就会出于‘小十压不住皇长子’的考虑,而对刘荣痛下杀手。

    在那个时间线,没有刘胜以太子的身份出面,保下大哥刘荣的性命,刘荣大概率就会死在天子启之前,甚至是皇十子刘彘获立为储君之前。

    而现如今,已经封王就藩的皇十子刘彘,才年仅九岁;

    在原本的历史时间线,天子启绝对不会放心的下九岁的太子刘彘,必然会强撑着一口气,尽量撑到刘彘加冠——至少是临近加冠。

    但在这个时间线,年纪更长的刘胜,却让天子启勉强放下了心。

    再加上刘胜的乱入,让天子启意外接触‘党参’这个计划外的因素,提前透支了最后几年的生命力······

    结合此间种种,言而总之,总而言之:这一世的天子启,只勉强活到了四十岁。

    出生于吕太后元年,九岁成为太子储君、三十一岁继承皇位的天子启,只在皇位上坐了九年左右,便迎来了人生的终点。

    天子启新元九年,秋七月上旬;

    在太医令明确表示‘从今天开始,陛下的每一次昏厥,都可能不会再转醒之后’,天子启又多撑了一个多月;

    但在七月上旬,这最后一次昏厥之后,天子启,便果真没有再次转醒。

    秋七月十二,郎中令周仁奉窦太后之令,于宣室殿行针,意图强行唤醒天子启,以做下最后的交代。

    但在周仁行针之后,天子启却只转醒片刻,便再次陷入沉睡。

    那片刻转醒,天子启也只是给母亲窦太后、妻子贾皇后,以及太子刘胜简单交代了几句身后之事;

    当夜,未央宫钟室之内,便响起那令整个天下,都感到一阵揪心的九响丧钟。

    ——诸侯六响薨,天子九鸣崩。

    天子启新元九年,秋七月十二日夜半,汉天子刘启,驾崩未央宫······

    ·

    “请诸公依序入内;”

    “太后、皇后和陛下,都已经等候多时了······”

    未央宫,宣室殿外。

    几乎是在听到那九声响彻长安城上空的丧钟之时,满朝公卿百官便都穿上了早就准备好的丧服,随后出现在了未央宫司马门外。

    对于汉家而言,今日之后,注定是一个新的篇章。

    而这个新的篇章,便需要今日天亮之前的早朝,由整个权力金字塔顶层合力开启······

    “走吧。”

    “随我一起入宫,恭闻大行皇帝遗训,而后拜服效纳新君。”

    丞相陶青一语,众公卿百官只齐齐点下头,旋即便从司马门涌入宫内;

    以至于都没有几个人注意到:那前来传达指令的宦官,从百官习以为常的宦者令春陀,换成了年轻的太子宫中车属令:夏雀······

    “臣等,参见太后~”

    “大行皇帝驾崩,臣等,心如刀绞······”

    “惟愿太后节哀,值此主少国疑之际,主全大局······”

    涌入宣室殿,看到御榻之上的三道身影,百官公卿却自动忽略掉了其余的母子二人,只齐声对窦太后躬身一拜。

    而在御榻之上,头系丧布的窦太后,却只悠悠发出一声长叹,旋即微不可闻的缓缓点下头。

    “坐吧······”

    “都坐吧······”

    太后发话,百官公卿自不敢有片刻迟疑,按照各自的位次,于宣室殿两侧次序落座。

    也是直到这时,百官众人才敢稍抬起头,打量起御榻上的祖孙三人。

    ——已经于太庙祭祖告庙,虽还未正式即皇帝位,却也已经身穿天子冠玄、头顶十二硫冠,又在冠玄外套着孝抹、额前系着孝带的新君刘胜,只垂泪无声坐于御榻正中央。

    窦太后则落座于刘胜右侧,手持那杆通体棕红的鸠杖,满目哀痛,却也强撑出一副专属于太后的威仪;

    贾皇后则并没有坐上御榻,而是跪坐于御榻左侧,面上泪痕未干,眉眼通红依旧。

    “大约十年前,我在这里——在这宣室殿,告别了自己的丈夫、汉家的太宗孝文皇帝。”

    “今天,我又在这里、又在这宣室殿,送走了自己的儿子······”

    “人们常说:人世间最大的哀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