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如此非人的哀痛,我今天,也算是体会到了······”
···
“唉······”
“诸公,也不必太过担忧。”
“自太祖高皇帝驾崩于长乐,遗令孝惠皇帝承继大统以来,汉太后所肩负的责任,就已经被吕太后定下。”
“我虽然没有吕太后那样的能力,也没有薄太后那样宽广的胸襟,却也不至于不知道太后的责任······”
“大行皇帝弥留之际,曾留有遗诏,交代宗庙、社稷;”
“当时,丞相、御史大夫等公卿,也是在场的。”
“如今,大行皇帝宫车晏驾,太子也已经祭祖告庙,身着冠玄,坐在了宣室殿的御榻之上。”
“便由丞相为先,率领公卿百官,恭请大行皇帝遗诏吧······”
窦太后极尽哀婉的语调,只引得殿内百官潸然泪下;
怎奈眼下,实在不是为大行皇帝刘启垂泪、哀痛的时候,便见众人各自抹着泪,而后在丞相陶青的带领下各自起身,于殿中央排列整齐。
“右丞相开封侯臣陶青,率朝公百官、公卿贵戚,恭闻大行皇帝遗训!”
“左丞相建陵侯臣卫绾,携公卿百官,恭闻大行皇帝遗训!”
“臣等,恭闻大行皇帝遗训!!!”
殿内百官众人次序唱喏,并各自道出那句‘恭闻大行皇帝遗训’,便见御阶一侧,已经换上谒者官服的故太子洗马汲黯,双手捧着那块被轻轻叠起的白色绢布,满是庄严的来到了御阶下方正中央的位置。
回过身,对御榻上的窦太后、刘胜,以及御榻侧方的贾皇后躬身一拜,才又正过身,面朝殿中央的公卿百官,神情肃穆的摊开那块绢布。
“大行皇帝遗诏,百官跪闻~”
悠长的唱喏声,只惹得殿内上百道身影齐刷刷跪倒在地;
便见汲黯稍轻轻嗓,而后将那封早已草拟完成,并由御史、尚书郎们润色过的遗诏朗诵而出。
“诏曰:夕者,秦王政行暴政而威压海内,窃居天子之位,使天下苦不堪言,百姓民不堪其重、民不聊生。”
“乃又老病,秦王政不思身后之事,反遍召天下方、术之士于咸阳,欲图仙神长生之道。”
“后不遂,薨沙丘,方有赵高、李斯篡遗诏而立胡亥,乃致秦二世而亡。”
“朕常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秦王政不循天道,欲行逆天之举,而致天下战火荼毒,战乱纷起,朕甚不取。”
“——民有俗谚,曰:食五谷杂粮者,则必有生老病死,此天之道,无可悖逆也。”
“今朕大行,乃天行其道,以佑吾汉世代兴昌,延绵不绝,方为吾汉家之大幸······”
···
“皇太子胜,得立于未冠之年,允文允武,仁义爱民,孝长友幼,可堪宗庙。”
“乃令皇太子胜继汉国祚,即皇帝位。”
“太子年幼未冠,暂不摄政,以太后暂掌天子临朝之权,直至新君加冠大婚。”
“乃告天下:朕于社稷无功、于天下民无德,即崩,勿举国丧;”
“停棺七日而葬朕于阳陵,一应丧葬之物从简、随行吏卒从寡。”
“民哭三日、吏泣七日,宗人旬半即可······”
随着汲黯高亢的朗读声散去,殿内的数百道身影,早已各自躬身抹起了泪;
这样一封遗诏,可以说是没有任何能戳中人泪点的内容。
其主旨,不外乎就是大行皇帝刘启交代身后之事,如谁继承皇位、后事怎么操办之类。
但也恰恰是因此,殿内的百官众人,才会感到如此哀痛。
——不愧是陛下啊······
——还是那么务实,场面话一句都不多说,客气话一句都不多讲;
——就连遗诏,都带着这么浓厚的个人特色······
“奉大行皇帝诏谕~”
“太子刘胜,即皇帝位,祭祖告庙,为汉天子~”
“百官跪拜,以纳其忠,遵大行皇帝遗训,世代为新君之臣~”
又一声唱喏声响起,百官众人只赶忙站起身;
便见御榻之上,窦太后已是在宫人的搀扶下站起身,退到御榻一侧,将御榻整个让给了刘胜。
待刘胜昂起头,露出那张遍布泪痕的稚嫩面庞,百官才再行跪拜。
“臣等,参见陛下~~~”
“惟愿陛下千秋万代,长乐未央~”
“惟愿大行皇帝佑我汉祚,万世不衰,传延不绝~”
百官音落,不多不少三息之后,御榻上的刘胜也含泪起身;
灼灼目光在殿内百官身上依次扫过,方拱起手,对百官躬身一还礼。
并未开口唱喏,便就是转过身,走到一旁,自宫人手中接过窦太后的手臂,便又将祖母扶回御榻上坐下身。
这下,变成了窦太后坐在御榻正中央,刘胜却是侧身站在窦太后身旁。
就这简简单单一个举动,便已经是表明了刘胜的态度:朕虽继位,然朝政大权,仍掌于太后之手!
体味到刘胜这一层用意,百官自再一拜,以表明自己完全遵从大行皇帝刘启、新君刘胜的决定。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