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5章  怎麽是我登基[基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255章

    贏州城外一裏远处, 一处村庄静静伫立在缓坡上。不同于城中规整的瓦房,这裏的屋子多是圆顶土坯房,屋顶铺着晒干的茅草, 墙根下堆着整齐的柴火, 门前挂着风干的兽皮。

    院裏老槐树旁,静静伫立着一间马厩, 裏面拴着几匹鬃毛油亮的马,两个穿麻布衣裙的族人正围着石磨打转,磨盘裏是刚收的新麦,粉簌簌落在竹筐裏, 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麦香。

    这裏是乌肃族的聚居地, 作为夷族中善驯兽狩猎的部落,他们从前世代住在深山,靠捕猎猛兽、采集野果为生, 日子过得朝不保夕。直到迫不得已搬到山下,被贏州城收留, 族人才真正过上安稳日子。

    他们无数次对着山神祭拜, 感谢这份运气,如今再不用扛着猎刀与熊罴搏斗, 不用为了一小袋盐、一尺布而拼命, 更不用看着孩子因缺粮饿肚子而揪心。

    住进村庄后,族人们凭着驯兽的本事, 成了贏州城的畜牧能手,有人负责驯马,养出的马儿温顺有力,既能拉车又能骑乘,成了城中商贩、农户最爱的脚力。有人专管养牛, 黑牛、黄牛散养在村外的草地上,春种时能帮着农户犁地,秋收后还能产奶,给孩子们补身子。

    更多人则在羊圈裏忙碌,雪白的羊群像云朵似的铺满山坡,剪下来的羊毛一车车往城中运,这些羊毛正是羊毛工坊最缺的原料,纺成线、织成布后,又成了百姓身上暖和的衣衫。

    而乌肃族人还养了许多豚,从前豚肉带着股腥膻味,没多少人爱吃,族人也只敢少量饲养。直到王府给他们传话说在豚幼时劁了它,再调整饲料,就能去腥膻味。

    大家原还当是流言,没成想族裏有胆子大的人试着将豚劁了后,再每日喂些野菜、麦麸,偶尔还掺点工坊剩下的豆粕,没成想养出的豚长得又快又壮,不仅很少发情、攻击,宰了之后,肉竟真的又嫩又香,半点腥膻味都没有。

    贏州城的豚肉一下子成了香饽饽,虽说比不得贵族喜爱的羊肉金贵,可胜在价格便宜、肉质鲜嫩,普通百姓都买得起。

    如今的贏州城,马队在街道上往来穿梭,牛群在田间耕作,羊毛工坊日夜不停,肉铺裏的豚肉更是天日日不断,连最贫困的人家,三五不时也能攒些铜板,去肉铺割上几两豚肉,回家炖锅肉汤,给孩子解馋。

    乌肃族作为制造这景象的一员,脸上日日挂着笑,从前靠打猎搏命,如今靠养牲畜安稳度日,这样的日子,比山神保佑的还要好。

    阿依挎着竹篮走进院门,先去豚圈看了一圈,见食槽中尚未吃完,豚摊在豚圈一脚干净的地面上呼呼大睡,笑了笑转身往正屋去,才进门就见丈夫阿以西正坐在屋角的矮凳上,手裏削着一根木矛,从前狩猎用的家伙,如今不用来搏兽,倒成了给孩子做玩具的材料。

    “豚圈裏的崽子还好?”阿以西抬头,见她篮子裏放着刚摘的野菜,随口问道。

    “好着呢,大豚个个肥得快走不动道了。”阿依放下竹篮,伸手揉了揉发酸的腰,“我看了,明日正好送去贏州府宰杀,估摸着能卖个好价钱。”

    说罢,她走到桌边,点亮了桌上的煤油灯,昏黄的灯光立刻洒满小屋,映得墙面土坯上的兽纹图案清晰几分。

    阿依坐在灯旁,拿起竹筐裏的羊毛,指尖灵巧地捻着线。她想给小女儿织件新毛衣,羊毛是前几日从工坊领的,又软又白,比山裏的兽毛舒服多了。

    阿以西削完木矛,又去灶房添了把柴,锅裏炖着的豚骨汤咕嘟咕嘟冒着泡,香气混着煤油灯的味道,满屋子都是安稳的气息。

    夫妻俩偶尔说几句话,要麽是说明日送豚的事,要麽是聊孩子在学堂学了新字,不知不觉就到了亥时。阿依吹灭煤油灯,屋子裏瞬间陷入黑暗,只听见窗外偶尔传来几声豚叫,很快又归于平静,整个村庄都沉在夜色裏,连风都轻了几分。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阿以西就和村裏另外几个汉子汇合了。他们把出栏的十几头肥豚赶上木车,车轴上抹了些猪油,滚起来省劲不少。

    “咕嚕咕嚕……”车轮碾过乡村土路,路面上还留着昨夜的露水,踩上去软乎乎的,沾了些泥土在鞋底。

    豚被关在车栏裏,偶尔发出几声“哼唧”的嘶鸣,却不吵闹。

    他们出门不算早,一路走得慢悠悠。路过田埂时,不少贏州百姓已在地裏忙活,有的弯腰除草,有的扛着锄头往田裏走。

    “阿以西,送豚去啊?”一个扛锄头的老汉见了他们,笑着打招呼,语气热络。

    阿以西停下脚步,也笑着应,“是啊,李叔,今年的麦子长得不赖嘛。”

    “托你们的福,去年借的牛犁地,今年准能丰收。”老汉说着,还往木车上看了一眼,“这豚养得真好,晚上我也去肉铺割两斤。”

    这样的对话一路没断,从前夷族和汉人总有些隔阂,甚至相互仇视,可自从乌肃族搬到山下,贏州百姓帮他们盖房,他们帮百姓驯马、养牛,更何况地裏的玉米还是托了六蕴族的福,贏州百姓才能这麽快得到种子,不然可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

    一来二去,隔阂早没了,如今见了面,要麽聊庄稼,要麽说牲畜,像自家人一样自然。

    本以为今日和往常一样,送完豚就能早早回来,没成想快到城门时,离城门还有数十丈远,就听见一阵嘈杂声。

    同行的阿木才十三四岁,好奇心最盛,踮着脚往前看,忍不住喊,“阿叔,前面围了好多人。”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贏州城外的主官道旁,一条新挖的小道上挤满了人。

    那条小道怪得很,既不是往田裏去,也不是通去別处,只挖出去一段,约莫有十丈长,宽不到一丈,像被人拦腰截断似的。

    “这是要修啥?”阿以西纳闷,跟其他汉子对视一眼,决定过去看看。

    挤到人群前面,就见几个穿短打的工匠正围着一段地面忙活,有人还光着脚踩在上面,那地面是灰白色的,看着像掺了砂石,摸上去硬邦邦的,比石板还平整,连一丝缝隙都没有,踩上去也不沾泥,跟寻常土路、石板路都不一样。

    “成了,这‘凝土地’算成了。”一个工匠拍着手喊,语气兴奋,“往后下雨也不怕烂泥了,拉货的车走在上面也稳当。”

    周围的百姓纷纷点头,伸手摸了摸那灰白色的地面,都啧啧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