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后记  谁还不是主角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后记

    后记

    大家好,我又来啦。

    这一次写后记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大家真的喜欢看我这些写文过程中的想法吗,会不会觉得多余,类似于出现“我自己会看还需要你在这裏跟我说这些吗”、“我看文只是看个趣味轻松故事不想花那个时间和脑力去想別的”这样的想法。

    我觉得这也是对的,所以后记并非是什麽必读项啦。

    对我来说后记的意义之一呢,就是补一补写文过程中和大家并没有太多机会聊天的遗憾,我自己也厘清一下自己的思路,以及和想要看这篇后记的朋友们有个更深入的探讨。

    (但大家的每一条评论我都有认真看,我很喜欢看大家在阅读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关于文章內容的我很开心,分享自己的事我更开心),

    《谁还不是主角了》是作为系列单元文来展开的,是我在写完《春不晓》后突然萌生想要把前几部小说裏的配角们展开的想法,当然也是因为在写文期间看到有读者说想要看谁谁谁和谁谁谁的故事啦。

    所以写到后面,我觉得这篇小说的名字和主角故事原本就是相悖的,我既然想要把她们作为主角写,可又为什麽要让这些主角们共享一个题目呢?

    褚晋和周然的故事比我想象的要长,我有时候确实容易陷入到主角们的关系裏,然后试图更多更多去写她们的情感,更多细节,更深入......然后越这样越觉得她们的故事好像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

    及至完结前,我想的是如果后面再开新文就另起。

    但想了想改名就暂且不改。原因是我想起写文过程中有一个读者朋友评论说(并非原话 原话我找不到了),她最近过得不开心很浮躁,但在翻开这篇小说的时候,好像突然又找回了从前踏实的感觉。

    虽然这篇文的文名憨憨的,起初也很随意定了下来,但越和她相处,越觉得她有意义。我们不是文中的主角,每一篇文章中总有她的主角配角,我们就像是文裏的她们一样,总会在自己的篇幅裏成为主角,即或生活有不可避免的低迷,但还是能在某时某刻找回自己的重心。

    说回到褚晋和周然的这个故事。

    我觉得可以从补丁开始说起,这篇的补丁有12篇,超过了其他所有文了,可能大家在看到“正文完”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怎麽到这裏就结束了,好像还有蛮多事没有交代的呀,褚晋还没跟周然回家过年呢,周然也没有正式见家长呢,文章开头那只猫猫的故事呢?等等。

    话说,到最后我都没有去写周然见褚晋家长的具体细节,只是在补丁裏提到一嘴,后来是萧雨晴主动提了让褚晋带周然回家吃饭的事。

    以及我记得在《半解》裏也提到了周然去N市过年的事,也提到了她其实很紧张啦,没有说的那麽放松......但最后我也没有写,原因是因为我觉得按照时间线,它要比补丁12更晚,但这件事我觉得挺重要的,只是没有重要到它能作为这篇文的“压轴”出现。

    在周然心裏,得到褚晋父母的接纳认可是重要的,但不能重要过她和褚晋自己对感情的认识。

    补丁12作为这篇的最后一章,确实是一个承接作用,接的是三个月后《半解》的开始,不过也藉着徐女士的问题,反问了周然一个问题:

    01. 幻想

    “爱起初是不是都是从幻想开始的?”

    “我喜欢一个人,但其实我先喜欢的,是我所幻想的她,如果我喜欢的她是我幻想出来的,那最后会不会又因为幻想破灭而不喜欢。”

    结合《半解》,其实这个时候的徐轻会思考这个问题很正常,她口中所说的“幻想的她”指的就是知杳,因为在这个时候,徐轻对知杳的认识只停留在故事裏,她没有在第一视角接触过知杳,她害怕自己的喜欢只是建立在那惊鸿一瞥的虚构裏,她喜欢的不是对方,喜欢的是“自己”。

    这个问题看似是徐轻的心理世界,同样也是周然和褚晋的,甚至我觉得很多感情裏可能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周然和褚晋是在游戏裏认识的。

    游戏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角色扮演世界,把一个个现实中的人投入到虚拟的故事背景中,挑选自己心仪的人设,捏出自己喜欢的脸,穿上自己想要的皮肤,成为虚拟世界裏名扬天下的故事主角,那麽回到现实,除去这些,你是谁?

    你爱的是她,还是那个被创造出来她?你将数据组装出来的自己投入另一个数据怀抱中的时候,你会想要去触摸对方真实的身体与具体的表情吗?

    这是不是一种幻想呢?用为数不多的信息,甚至这个信息无从辨认真假,然后创造出一个爱人,一种氛围,甚至是一张脸一具身体,沉浸其中,就以为是爱了。

    在这段长达两年多的网恋裏,周然可能还好一点,周然的感情观其实要比褚晋更成熟,因为她并不是缺爱的人,她相对会更容易去正视自己的情感,甚至说,如果这段感情最终的结局是“见光死”,她也会比褚晋更容易走出来。而褚晋就相对被动一些,先动心的是她,先幻想的也是她,她的幻想会比周然更炽烈,她更渴望这段关系对自己的救赎,

    然后,她们奔现了,第一层“幻想”被打破,而褚晋在后面也就犯了一个错,就是关于“责任”的探讨。虽然是以不经意玩笑的方式提起,但周然生气了,而褚晋的反应也能看得出来,她的“不经意”是假的,她其实很在意,只不过她只敢用这种不直面的方式来寻找答案——褚晋是主动提出要奔现的一方,她比周然更担心的是,周然会不满意自己现实的模样,她担心现实中见面之后,她们的关系没有得到更好的改变,反而会因为不符合预期而面临分开,于是她试探周然,问她是不是因为要对自己负责,所以即使发现现实的自己没有那麽好却依旧选择和她在一起,发展恋爱关系,最后又同居。

    周然生气理所应当,其实责任是一个很好的词,但在当时的语境裏,周然气愤的是褚晋用责任这个更冰冷的词,不仅否定了她的喜欢,也否定了褚晋她自己值得被喜欢的层面。

    所以话又说回来,奔现是否存在“责任”一词的延伸,作为作者想说的是,当然啦,责任很重要,对感情负责,对爱人负责,是维系感情很重要的方面。这份责任看似好像不重要,却在每一次打破幻想时,发挥重要的作用。

    周然褚晋这一对,是我目前为止写的,开始恋爱时年轻最小的一对,开始于20+初期,周然是20岁,褚晋是23岁。

    年轻就意味着她们要在这个还不算成熟的年纪就认定对方就是会陪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