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2章 洲际杯决赛:第一场  极限大佬一心向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跟放了一连串的鞭炮似的,身上的那股子血气终于散了大半。

    U型池和跑步这些项目不同,纯靠一腔热血只会像个莽夫,冷静下来思考判断才是关键。

    杭峰向来不喜欢在U型池的赛前太亢奋,毕竟一个微小的疏忽就是推倒的多米诺骨牌。

    冷静下来的杭峰目光黑沉沉的,站在出发点裁判的身边,活动着身体四肢,蹲下再起来的过程有点像异形的蜘蛛,他身体柔韧性的开发度,在世界赛场都能名列前茅。

    出发点的裁判是个华国人,脑袋不动,视线一直追着杭峰看,若是这时候杭峰抬头和他目光对上,就能看见对方眼睛裏藏不住的鼓励。

    友善的像是在看自家的侄子辈儿。

    耳机裏响起比赛可以开始的声音,这名裁判见杭峰还有点动作没有做完,便按了一下耳麦示意收到,倒是没开口催促杭峰。

    又等了一分钟,见他一套动作下来差不多了,这裁判咳嗽一声。

    杭峰明白地站起来,把护目镜戴上,深呼吸一口气,踩上了滑雪板。

    点头。

    裁判开口:“出发吧。”

    杭峰踩着尾音,滑了出去。

    从出发点到进入U型池,还有十米的加速区,长度统一,来自于国际雪联的要求。

    十米长度速度连20迈都上不了,但多少也能有点起始速度。

    这规矩是七年前加上的,那之前选手都是直接从U型池台沿上出发,男选手的歷史最高周数只有四周半,后来多了这十米的加速区,天花板升到了五周半。

    可见在滑雪这一块,初始速度的重要性。

    即便是杭峰,都没办法在这十米加速区获得更快的速度,但优秀的选手能够更好地利用这起始速度。

    只见杭峰滑入池內,依靠初始速度冲上对面的冰壁。

    20迈的速度无法将他带到最高处,但长期从事U型池训练的经验,让他第一时间清楚自己能够达到的极限是哪裏。

    抵达惯性的最高时,他的半个身子已经超过了池沿,不等落在,双腿用力,原地猛地一个硬拔。

    跳起来!

    內刃的偏轴转体,前手抓板头。

    身在半空,团着的身体整个比池沿高出了一米。

    强大的爆发力。

    这个身体裏像是蕴含着一座活火山。

    一周偏轴转体快如闪电,在抓板的手松开之前,利用最后一点时间,身体再一个拧转,半周的转体,成功落在了距离冰壁池沿矮上一米的位置。

    漂亮的落点。

    是世界级的水准!

    哪怕是在初始速度不高的情况下,依旧通过技巧和力量,获得了最高的惯性积累。

    別看U型池的第一跳难度都不大,飞得也不高,但在U型池这个项目裏,每一次的折返都至关重要。

    前期的积累,才是最后几跳能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基础。

    跳的越高,冲击力越强。

    落脚点越是靠近池沿,获得的距离也就越长。

    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其实都是为了下一跳积累的势能。

    所以,在既要跳的高,跳的近的基础上,还要尽量在这一跳拿到该有的分数,一周半的技巧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

    有经验的观众,只需要看选手的第一跳,就知道他们的能力上限是多少?他们即将冲击的难度是什麽?

    尤其是这场比赛的裁判们,在暂时放下“两年印象分周期”的规则后,按照查利总裁判重新宣读的杭峰成绩后,一旦把对他的印象提高到白鸟优宇、也就是世界排名前五的程度后。

    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很容易的就看出杭峰自身所具备的潜力,和他对后续几跳的企图。

    毕竟,在这个赛场上,能够在第一跳完成一周半难度的选手,不超过5人。

    如果再考虑到高度和落脚点,杭峰确实是非常领先,而且个人真实能力和白鸟优宇在伯仲间的优秀运动员。

    所以,今天杭峰的第一场,还是要计划冲击五周吗?

    这倒也正常。

    决赛有三次机会,不断尝试自己能够拿出的最高组合,正是比赛安排三场的原因。

    一旦确认杭峰可能要冲击五周,裁判们的眼神就不一样了。

    至少在决赛的赛场上,为了一个五周去牺牲前面连跳,就比如杭峰在资格赛第一场,是绝对不可取的。

    这不是一名可以排进世界前十的运动员,该有的实力。

    所以,哪怕东道主的光环降临,即便是暂时无视了一些细枝末节的裁判,依旧对杭峰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

    总不能让一个明显实力不够的选手,干掉世界前十吧?

    就算是东道主,也不值得让他们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赌注,该有的合理性,还是需要杭峰自己去拼搏。

    只见杭峰从第一个直返出来,跳跃而下的冲击力,瞬间加速了他在U型池裏的速度。

    眨眼的功夫,滑速就提高到了45、接近50迈的程度。

    能够在第二跳就有50迈的冲击力,至少在这个赛场上,只有极少数的头部运动员,才具备这样的实力。

    更快的惯性终于让杭峰在第二跳,具备了冲上池沿的能力。

    视野回到熟悉的地方,同时杭峰快速的在心裏计算着速度和落点,这时候判断力占据的比重不大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