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50-158  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扶苏发誓他不是故意的。

    这次战役中俘虏的辽夏两国士兵,他全部带回了大宋——若是出于节省粮食的考虑,把他们全部放归的话,这部分人很可能逃窜上山成为土匪,靠放火打劫为生,就像《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一般,对当地百姓的危害极大。

    所以扶苏干脆把他们全带了回来,大不了就用土豆养活,反正养得起。当然,也要每期不落地听《求知报》接受改造,听不懂也要听。

    他在一开始准备阅兵式时,还没想到这些俘虏士兵们。是他们自己主动找上他的。因为听别的大宋士兵说,选上了方阵待遇就会提升若干,他们眼馋别人的好吃好喝,才有今天的方阵。

    而连扶苏也不知道的是,这俘虏士兵方阵当中有一人,正是他最后一仗攻打居庸关时,对面守城的士兵,也是当初说大宋不可能给俘虏吃盐的始作俑者。

    他被俘虏着,一路吃得饱穿得暖,来到温暖的南方,度过了人生中最惬意的日子。而在选上方阵队,每日训练的时候,终于亲自打破自己当初的谣言,吃上了上好的、无杂质的青白盐。

    只能说,真香。

    他吃东西吃得香,走起方阵时认真无比。其他的俘虏们也和他想得差不多。好不容易挤破头皮,才有了个好吃好喝的机会,万一训练不认真被别人挤掉不就完了吗?

    而高台上的人得知这是辽夏士兵方阵,也不觉得不整齐了,看向他们稍显奇特的长相,也觉得眉清目秀了。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夷狄入中国而中国之”。才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能训练得如此地步,果然是大宋人心所向,狄将军手段不凡啊!

    宋朝官员们扬起头来,洋洋自得。但辽国使节团的人就只觉得是挑衅了。他们忍了又忍,实在忍不下去,正准备反唇相讥,于是纷纷看向自家使节团长,只等他点头示意就要开口。

    却发现,耶律重元他……在发愣?不是?团长,都被挑衅成这样了您还发什么愣呢?快回神啊,反击啊!

    耶律重元不是在发愣。而是被勾起了许多并不美好的回忆。

    被俘虏的辽国士兵,只用一个月时间就能和宋军混成一片,低饱和度近乎看不清。这和来时路上的云州何其相似?

    也就半年的功夫吧,云州百姓就成了“只知有宋,不知有辽”的模样,根本不把统治了他们近百年的国家放在眼里!

    耶律重元的目光缓缓移到扶苏的身上。他沉声问道:“太子殿下,这一俘虏组成方阵,也是您的主意么?”

    宛如找事前奏一般的话,令官家倏然感到了不安。他立刻用手拢住儿子的肩膀,把他护到自己的身后。同时,警告的眼神射向耶律重元。

    “是啊。”扶苏乖乖站在仁宗身后,回答时却殊无一丝惧色:“是他们主动找到我,我觉得可以这样做。总的来说,算是我的主意。”

    耶律重元:“我知道了。”

    然后就垂下眼,继续看向高台下方行走过的方阵。仿佛刚才只是为了确认,再无其他问题。

    这就……完了?

    围观的,跃跃欲试的诸人都傻了眼。

    唯独扶苏一人看透了个中名堂:不是不想找事情,是已经道心破碎了吧,耶律重元。他刚问自己时有个“也”字。什么能让他这样问?恐怕只有云州。

    这也是扶苏安排俘虏方阵的目的。不是为了羞辱或挑衅,而是一集连续剧:不仅是普通的百姓,就连意志最为顽强的士兵都能被同化成大宋的形状。你们辽人就别做什么“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自我安慰之梦了。

    凡是亲手打下的,就是我们的。

    看样子,耶律重元是明白他的潜台词了吧?扶苏歪了歪头。

    不知道为什么,看着他的微笑,官家莫名抖了一个激灵。他朝高台下方看了看,又比了一个手势:大杀器说的是这个吗?

    扶苏回了个手势:还没完。

    官家点了点头,就像吃了颗定心丸。留到压轴的震慑之物,想来就只剩那个了吧。正好,他一直是只闻其名,未见真容。正好借此机会看看,到底是怎样的大杀器。

    俘虏方阵过去后,又有数个步兵方阵行过众人的眼前。步兵一直是宋朝的强势兵种,操练起来时整齐程度更比骑兵上一层。他们的步履也比马匹的蹄声更有震慑力,更像地龙翻身。

    不少人听了都觉得心慌不已,好似有威势极强的什么东西正翻天覆地而来。他们甚至没留意到用于整饬节奏的鼓点,在某一刻突然停了下来。

    而当步兵方阵也过去后,出现在诸人眼前的不是任何人,而是刚才打头阵的狄青。

    他怎么会在这里?

    是阅兵式业已结束了么?

    不少人心中稍有虎头蛇尾之感,但狄青也没有说任何总结般的话语。他只环视一周,冲着扶苏的方向点了下头。

    扶苏也回点了下头,然后踮起脚尖,附耳对官家说了句什么。官家眨了下眼,朗声道:“诸位,且随朕一道下高台去。”

    高台后面,是另一块宽阔的平地。官家走在最前面,众人只好紧紧跟随其后,无人知道他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诸卿看了今日之阅兵式后,心情都如何?范卿你说说?”

    鼓捣阅兵式的二人,一个太子,一个狄青,都是他的得意门生。范仲淹的评价怎么会低?

    他的口吻慨然无比:“臣以为,此阅兵式前所未有,古今罕见。”

    官家笑了一下:“富卿?”

    富弼说道:“臣直到今日,终于对那些大捷的军报有了实感。”

    作为曾经因为宋夏战事焦灼,前往处理辽国趁火打劫事宜的当事人,他是最有资格说这话的,也是感慨最深的。

    不可战胜的辽国骑兵,倘若败在了今日所展示的宋军之下,似乎也非不可理解之事。

    宋朝众臣纷纷点头:他们也是这样想的。

    官家却摇了摇头:“不止。”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