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内,附近的所有人都好奇地竖起了耳朵。都想知道个中诀窍。
    扶苏环视了一圈,抱着手臂悠悠然:“我不知道啊,我只负责挑人组成方阵,训练全部是狄将军负责的。”
    丝毫不提他是怎么传授军令口号,怎么矫正阵型,怎么设置赏罚机制的。
    耶律重元听罢,心下顿时一个咯噔:狄青?那不就是把他们打败的将军的名字?
    狄青此人,在大宋声名鹊起于平定广源州侬智高叛乱。但在辽国,则是近期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名字,一度超过耶律宗真本人。山后九州,九失其八,还有居庸关之失守,都和他脱不开关系,堪称“卷卷有爷名”。
    耶律重元今天又打听到一个新情报,这位以善战闻名的狄将军,连训兵、掌兵都如此厉害?明明西夏攻克还不久,就能复刻出一支装备更优良、军纪也更严明的铁鹞子?
    他看着眼前不断走过的骑兵方阵,三个、五个、八个……渐渐地失了神。
    不会这些,全是狄青的手笔吧?他难道会分身吗?到底怎么管得过来的!?
    秦末汉初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传说。不管多少有士兵到了他的手下,都能短时间内如指臂使。狄青虽然也是本朝名将,却也不好意思碰瓷古之兵仙。
    他能飞快地训练好十个、乃至二十个方阵,把他们训练得意念合一,不是因为自己能力出众或会分身,而是仰赖另一样东西。
    ——《求知报》。
    四年来,扶苏兢兢业业地《求知报》,每一份内容都要派国子监学生前往禁军大营讲读的坚持终于收获了结果。
    现在的《求知报》,可以毫不客气地被称为大宋的国民读物。但谁还记得,它的起始,是因为扶苏先后给梅尧臣、给狄青打了包票,要开启士兵之智?要写一份适合士兵看的读物?
    四年来坚持听报、看报,就算是文盲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了常用字。更何况,他们还听了许多《求知报》上的内容,从自然地理、到文人嘴仗、到国家大事……
    事实证明,经过文化熏陶的士兵,服从性和成长性就是更高。这一批高素质士兵也更懂得从大局出发。在排练方阵时,狄青只用搬出“太子命令”“震慑辽人”八个大字,他们就热情无比高涨,甚至会自己纠正细节、加班加练。
    狄青觉得无比省心。
    他率领着十数个方阵,每个方阵到了高台前都会停下。或行军礼、或摆弄武器,以各自的方法向官家、百官致意。当某个方阵停下致意之时,他们不知道从哪里摸出了军旗,整齐划一地摇了起来。
    站在校场高台上的人,甚至有了簌簌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
    耶律重元:“……”
    不知是否错觉,他总觉得,那个方阵连同身边的不少人都在暗暗看向自己。对一个辽国的使者摇起大宋军旗,是什么意思呢?
    耶律重元知道,越是此刻,他越应该表现得云淡风轻。只可惜,昨夜的彻夜难眠未能给他基础的好脸色。刚才获知的关于铁鹞子、狄青的情报则让他心情更加不妙。
    他想装作无事发生,可勾起嘴角无比艰难,不用面对铜镜,都知道自己笑得难看至极。
    官家见状,悄悄对儿子比了个手势。
    如何?在肃儿你计划中吗?
    扶苏抱臂摇头。
    这才哪到哪儿?不过是开胃菜。
    铁鹞子虽然战斗力强劲,但真打起来只能和辽国骑兵五五开。他要想震慑到辽国,光靠硬实力可不行。杀人,还得诛心。
    鼓点声愈发紧凑,方阵一个不停地从高台前经过,观礼众人的多巴胺愈发升高。与此相对,他们的视觉却稍显疲劳。
    再多整齐划一、如指臂使的方阵,看多了也觉得乏味以至于平平无奇。有的人甚至偷偷伸长脖子看向了队伍的尽头,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新的花活。骑兵该走完了吧?步兵呢?步兵才是我大宋的常项吧?
    在此等关头,一个走得没那么整齐的方阵就格外引人注目了。
    他们和之前的方阵同样身披铁甲,通体一片漆黑,但没有戴头盔,平均身量也比之先前有所参差。在视觉上就失去了那种养眼的整齐感。
    怎么回事?
    是训练松懈了吗?
    不少人远远就注意到了此方阵的异状,准备等他们走进了一探究竟。辽国使节团也是这类人之一。
    他们中的多数人,养气功夫甚至还不如耶律重元,自觉先前被宋国的铁鹞子吓到了,就要迫不及待找回场子。哪怕能嘲笑一番他们不那么突出的方阵也好。
    他们翘首而盼,等啊等,等啊等,终于等到这个方阵走近了。定睛一看时,忽然察觉了一点点违和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先前,范仲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50-158(第4/18页)
    看了一眼阿菩就猜出她是北方的辽人人。现在的使节团也面临着相似的情况:怎么?这个方针……看起来那么像他们辽国人啊?
    扶苏适时上前,对众人解释道:“此乃是俘虏组成的方阵。”
    “哦……”
    会意的声音此起彼伏响起。
    刚才他们观察到的所有异状都有了解释:为什么身高参差不齐,原来是辽国人方针,挑选范围有限。为什么不够整齐,是因为训练时间有限,服从性也不如宋军好。为什么不戴头盔,是为了方便辨认是辽国人。
    明白了,都明白了。
    而刚要拿这几点嘲笑宋国的使节团们,此刻脸上全都红得冒烟、咬牙切齿:搞了半天,原来是宋军有意在嘲讽他们啊!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