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10-120  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他死死地卡在储君的位置上动弹不得。而他诡异地发现,到了这一天时,自己的心中竟然没有太多的不甘愿。

    ……帝王之术真的太可怕了。

    偏在此时,官家扭过头,对他露出一个极淡的微笑: “肃儿,还不让大家起身吗?”

    扶苏被自家爹算计自己,还保持平静的态度惊了一下,不满地嘀嘀咕咕:“又不是我让他们行礼的。”

    又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道:“大家起来吧。”

    官家依旧微笑着,假装没听到儿子的抱怨。只状似不经意地往范仲淹那儿瞥了一眼。刚才范卿和自家儿子的眉眼官司,他悉数收于眼底。虽然不知道范仲淹误会了什么才突发奇言,但误会得好,误会得妙啊,轻描淡写替大宋解决了一桩关乎国运的难题。

    知朕者,范卿也啊!

    仁宗越想越红光满面,为好大儿终于现身人前而骄傲——大家都看到了吧,这是朕之子,才不是什么濮王的!

    但他转念一想,不对,肃儿的身份贸然暴露还有一个隐忧。群臣会不会以为他目前为止的成就非由己身,全是朕偏爱所致?

    当下便道:“肃儿天赋英才、但诸卿或许对他了解不足。苏小员外郎,你是他国子监同窗兼友人、对他了解得多,你来说。”

    苏轼没想到,自己还有在朝堂上被天子点名的一日:“我?”

    但他很快反应过来:“没问题!”

    吹赵小郎这件事,他是真的很在行啊——至于目的是让赵小郎害羞破防?不问谁知道呢?

    他幸灾乐祸地看了扶苏一眼,掰着手指一件件细说起来:从赵小郎初入学《礼记》倒背如流惊倒众人、赵小郎革旧出新、建立膳食委员会、赵小郎升斋考试引得众博士集体招生,还有他秋闱、春闱如何“一不小心”拿了头名、又为自己大出风头而懊悔……

    至于入仕后,可说的就更多了:写同人、织棉花、编书籍、挖土豆……三个月探亲假期间,就走完了别人十几年都不一定攒得够的实绩(众臣:够了!),升到了正五品。

    洋洋洒洒几大段,中心思想只有一个:赵小郎、哦不、成王殿下可不是靠官家荫蔽。人家是靠自己才让博士收徒、考官倾心的。

    众臣们一开始还听得认真,但苏轼过于滔滔不绝,他们很快变得麻木:好了好了,我知道成王殿下的本事不是靠爹的了。

    但扶苏本人却破防了。他捂着通红的软糯包子脸:“求你别说了……”

    咦?大臣们顿时来了精神。之前无论怎么被攻讦,还是三元的成王都不动如山、毫无破绽、怎么一夸他,他反而经受不住了。

    难道他……竟然是个高攻低仿的吗?!——

    作者有话说:被夸到破防的宝宝可爱捏[让我康康]

    第113章 第 113 章 收复故土的大业,近在……

    众臣对扶苏有了新的认知。

    且不说从未与他相处过的陌生人, 就说新政三人组和扶苏的交集不在少数,见证着他从国子监一路走到朝堂,天才的熠熠光辉遮盖不住, 言行谈吐也时常有灵光闪现。官家又把他护得如眼珠子一般。这几人本以为成王该是个活泼张扬的性子, 被夸只会犹嫌不足。

    ……结果他竟然害羞了?

    那苏轼也没夸什么大话,充其量把他做过的事重复了一遍, 就害羞得不想见人了?

    原来成王殿下竟是个谦逊、腼腆的性子。这可真是个了不得的大发现。原本还心有不忿的许多人的心立刻软塌了一片。唉, 居然忘了,殿下他还是个四岁的孩子呢。

    但苏轼哪里能依?奉旨埋汰友人的机会千载难逢, 他当然不能轻易放过。于是便装作没看见似地继续摇头晃脑, 从实绩说到风评物议,再说到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对他有多崇拜。

    “前些日子成王殿下在国子监讲学, 那叫一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但也比不上在禁军大营里, 士兵们一听说是三元来了,就集体欢呼。”

    “大街上, 不知有多少人听说主编是三元郎,两文钱的《求知报》说买就买!没带一点儿犹豫的。”

    苏轼的叙述能力一流, 三言两语便将画面活灵活现地复述。渐渐地, 竟有人被他带到那些描绘的场景里, 听得颇为痴迷。

    扶苏:“……”

    扶苏:“…………”

    他面皮红得近乎滴血,宛如烧开的晚霞。小手紧紧握紧拳头,连牙齿都轻微打颤, 分不清到底是羞的还是怒的。他喝止失败之后, 又试图瞪视苏轼迫使其停下, 但后者毫不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10-120(第4/17页)

    账。

    最后,扶苏实在没法,狠狠瞪了官家一眼, 扭头从大殿后门一溜烟跑了。别以为他不知道!苏轼胆敢无视他还不是仗着官家没喊停。算了,我先走一步,想秀儿子,你一个人秀去吧!

    于是,阶下众人只见高台上的豆丁倏然消失无踪,徒留官家呆立在原地、目瞪口呆。大殿之中唯余苏轼相声般吹捧的回声。那场景,真是说不出的冷幽默。

    “呃……”官家愕然出声,最先思考的不是怎么安抚懵然的百官,而是挽回生气的儿子。他往扶苏逃离的方向看了好几眼,丢下一句“众卿家自行享宴吧”就匆匆而去。

    又过了一会儿,近侍黄都知传来官家口谕,宣了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苏轼等人立刻前往福宁殿。很明显,他们都是成王殿下真实身份的知情人,官家把人叫走,很明显是去哄儿子的。

   &n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