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后台监测数据,开了个分析对应神经元的小组,本来还打算邀请你加入细化研究来着。”
方可以嘴边弧度原地凝固,眼角内眦都反射性开大了10度。
李教授笑了,摇摇头:
“小高说你光写个毕业论文就没了半条命,我还有点不相信。何至于此,最难的成片不都已经拍出来了?只是要你把自己拍东西的想法写成文字而已嘛。”
就差来一句这不是有手就行?
方可以表示又来了,跟你们这种学术大佬真的没法说。
讲道理,方可以也很憋屈的。她原来好歹也是能考上名牌大学中文系的脑子,忽然给她一杆子打到这世界来。落地的第一个小时就遭到一个半桶水晃荡的哲学系小爹指指点点,偏偏她当时还没法还嘴。
人一辈子的污点都有了。
虽然现在再提巅峰期的智力水平比较丢人,但方可以觉得自己的愤愤不平也是合理的。
原地变成个没常识的千禧学渣不说,“方可以”这个猪脑子,不知道是因为大脑营养被系统吸光,还是睡得太少,总之她到现在还没背清楚这个世界的电影学史和文艺演变源流。
搞得她平时说话都得瞻前顾后,唯恐当日在顾桐面前穿帮的惨案重演。
认识方可以的人则纷纷表示小方在专业方面真是太谦虚低调了。让她评价作品,她从来只会就事论事关注文本,绝不引申半点。
所以这叫她写个鬼论文?分分钟能产出N个自创词汇的那种论文吗?
哇,那还不如指望系统什么时候良心发现,给她发个脑域开发或者过目不忘之类的挂。
方可以暗示。
两边在经过一番让方可以痛苦面具的寒暄后进入正题,方可以提出来意:
“我想要一种能够模糊二维画面与三维人像之间割裂感的技术或者算法,让两者在视觉中和谐统一,同时二维画面需要在动画中应用。”
“就是一种,让三维现实人物在二维扁平但绘画性的世界中运动的感觉,能想象吗?在保持漫画式的浪漫奇幻同时,又不会有画风割裂的感觉,反而要产生冲突性的惊艳。”
方可以努力表达,这感觉,那感觉地讲了一通,说完回想了一下自己说了什么,陷入沉默。
可恶,到这种专业时候又失去语言了。
但是李渡鱼表现出指导学生论文多年后惊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
“是不是就像在《菩萨行》里面那种无相开天眼之后的绘画画面,然后你现在希望将这种绘画与真实人像运动结合,并且从静止转变成动态。” 网?址?f?a?B?u?页?????ü?ω?ē?n?2????????.???o??
啊对对对。
方可以感动极了。
昨天《菩萨行》才上映,李渡鱼说看过,方可以当他只是意思意思客气一下,结果居然是真的。
《菩萨行》的画面效果基本都是静态,所以都是美工一张张手绘出来,局部做线条特效,再让演员戴上动捕设备,在绿幕前拍摄一小段动作,拼接上去,再人工一点点调整每一帧的光影、阴影、碰撞体积和打击感等互动。
出来的效果还算不错,证明了这两个维度之间兼容的可行性。
但在《比丘》里,方可以打算将角色失明和弱视状态下的视觉信息都用这种模式来表达,而且还打算表现出两种不同层次的画面风格。
比如失明状态下是黑白线条水墨风格,大量留白。
弱视状态是大色块印象派梦核风格,需要模糊想象与现实的边界。
加上远比《菩萨行》多太多的人物动作和场景互动,如果全都依赖手动调整,那要赶在六月前制作完成并送展就毫无指望了。
*
作者有话要说:
修改了一下李教授的名字,我说为什么这么耳熟,仓木麻衣的渡月桥[裂开]
2025.7.12 23:10
——
方可以想要的画面感觉类似于油画和水墨风格版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或者说三次元活人与莫奈画作互动。
——
同样感谢穆奇诺 7月8日空投的46颗月石。
昨天没看到,不好意思[笑哭]
第62章 想想办法
蓝星这儿技术进步太快, 哲学家和艺术家又死得差不多,并未给电影业这种新兴媒体留出足够探索和思辨的空间。
摄影在作为一种记录载体被发明的瞬间,就被无限放大了其“记录”的功能。
直到当代随着特效技术解禁与幻想文化勃兴, 才逐渐融进一点点的“制造幻觉”。
就这,刚开始的时候都算是违背祖宗的决定。
但在地球20世纪20年代,魏玛时期的UFA制片厂曾经就凭借强烈风格的画面表现,打破当时以法国为核心的文化垄断,将德国电影在默片时代推向整个欧洲。
当时以《卡利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大都会(1927)》等作品为代表,德国表现主义学派电影人将几何化的平面布景与怪诞到扭曲的真人放置于同一环境,用强烈且充满象征性的光影弱化维度之间的落差,通过变形和扭曲,使不同维度在视觉上发生接触和互动, 让观众感受到本能的不适, 进而刻画人、家庭、社会的异化。
虽然随着拍摄技术发展、资本进驻行业, 平面布景在大众语境中逐渐演变成低成本破落户不得已而为之的次选。尤其随着现代绿幕特效技术出现,更是江河日下,逐渐衰微。
但,从1920s的先例即可看出, 这种人与平面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