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与题义若合符契。
而后,他的脑海中本来升起了炼字的念头,但一想到冯京传授的经验,便又按下了这个念头。
「就这样吧,不改了,改来改去大概率反而不如第一版。」
答完诗题,接下来是赋题。
赋题的题目名为《民监赋》,以「明德慎罚,民为政本」为韵。
这道题语出《尚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其义在于为政者不应以水为镜照视容颜,而当以民意为镜,察知得失兴替。
换到大宋,那就是以唐末五代覆亡为鉴,体恤民瘼,慎行德政。
跟诗题一样,这道赋题的出题水平同样不低,不知道是哪位学士的手笔,大概率不是官家本人出的题目。
因为这种题目,都属于那种从经义里挑极有内涵的内容来当做考题,而且格局宏大直指治国之本,并非徒骋文采者所能驾驭,想要写好必须要融汇经史,更需有胸怀天下心系黎庶之志。
而此时陆北顾凝视题目,更是心潮微涌。
何为民监?非独惕厉自省,更是以兆民之耳目为耳目,以四海之悲欢为悲欢!
回想起一路走来他所见到的一切,此刻皆与「民监」二字产生了共鸣他仿佛能看到田夫织妇的艰辛,听到士子学人的议论,更能感受到这庞大帝国脉搏的细微颤动。
对于他来讲,这道题不仅是考题,更是对他信念的叩问。
科举入仕,他要做什麽,要对谁负责?
陆北顾并未急于下笔,而是依旧闭目凝神。
良久,思考完毕之后的他睁开眼,目光清澈,旋即提笔濡墨,笔锋于草稿纸上落下,片刻都不再停顿,几乎就是文思如泉涌,沛然莫之能御。
「《民监赋》
天生烝民,树之司牧。政之所兴,在顺其欲;道之所废,在逆其俗。故哲后临寰,钦哉惟恤!鉴黄虞之陟降,考政令之得失。岂独照水于清渊?实乃求箴于蔀室。
昔者周室肇基,豳风陈绩。公刘躬勤乎耒耜,亶父灼见于岐宅。荷薪曳屩,皆许尽言;击壤鼓腹,咸能献策。故得灵台始筑,庶民子来;盟津会朝,诸侯景格。此乃监民情而固本,顺天道以延祚也。
逮夫夏桀瑶台,商辛玉杯。民憎其虐,天弃其颓。巨桥粟腐,而饥者析骸;鹿台财溢,而寒者委灰。虽云天命有归,岂非人心尽背?《汤誓》兴而众兆偕来,《泰誓》作而八百咸附。足明民犹水也,可载可覆;君若舟也,宜惕宜惧。
是以圣人之御天下也,视民如伤,若保赤子。采刍荛于阪樵,问疾苦于闾里。郑侨闻乡校之议,谤言是畏;汉文止露台之费,民意堪体。盖惧夫川壅则溃,眚微成痏。故虽冕旒蔽目,必察寰瀛之吁叹;黈纩塞耳,犹闻闾巷之歔欷。
若乃秦丶隋二世之主临朝,谓草野之愚贱,何知阙庭之枢机?视黔首如刍狗,驱苍生若征鸿。科条密于秋荼,网罟峻于凝脂。府库竭而敛愈急,边陲扰而役无期。遂使怨气干霄,哀鸿遍野;怒涛腾浪,溃堤崩坻。斯乃以民为敌者,民亦敌之;自绝其监者,国亦绝之。
嗟乎!水能载覆,民岂可轻?镜惟照形,监莫如明。是故哲王怀惕,忠臣励精。法天地之无私,察幽隐以躬行。岂徒仰观于辰象?实赖俯察于舆情。歌《七月》而知寒暑,诵《云汉》而恻旱晴。然后九域归仁,万邦协和;德泽汪濊,治道升平。
敢献刍言,用申炯戒,惟此民监,永作邦式。」
赋成,陆北顾缓缓搁笔,长舒一口气。
他这篇赋以「民意如镜,为政当以民为本,体察民情」破题,随后援引周先王故事,喻示上古圣君皆以民意为依归,方得兴盛,又以夏桀商纣失民亡国之例,反证违背民意之祸,引经典强化论述。
在中间部分则转入正面论述,列举古代明君贤臣重视民意的具体作为,强调防微杜渐,倾听民间声音的重要性,随后痛陈昏君佞臣漠视民意丶倒行逆施之后果。
最后则是总结升华,再次强调以民为镜的重要性,呼吁为政者应体察民情,施行仁政,方能天下归心。
通篇看下来可以说骈散结合,气势磅礴,既紧扣「以民为监」之题旨,融汇经史,层层递进,又直指时弊,充满忧患意识与匡世情怀,绝非泛泛歌功颂德之作。
当然了,为了照顾官家心情,他文章里批判的部分既没放开头,也没提大宋的事情,而是以胡亥和杨广举例。
而因为殿试是官家亲自阅卷,本来座次就是定好了的,都没糊名,自然也就谈不上什麽誊写,所以自己写的字还是要尽量工整清晰一些。
陆北顾小心地将草稿上的赋文誊写于正式的白摺试卷之上,因为刻意往好看了写,所以字迹倒是颇为端正清劲,如松柏挺立。
而在他心里,他知道这篇赋文不仅是为应试,亦是抒胸臆。
——彼等汲汲于权术倾轧,而吾之所念,在天下苍生!
陆北顾并未注意到,在他低头奋笔疾书的时候,御座上官家赵祯的目光曾数次掠过最前方这位年轻的省元。
赵祯清楚,陆北顾不可能不知道昨日发生的事情,而在这种风波之中,陆北顾仍能凝神运思,挥毫如飞,姿态沉静中自有一股不可折的锐气,还是让他颇为欣赏的。
而侍立在旁的福康公主赵徽柔,目光每每扫过那片青衫时,亦是不禁在那专注的身影上多停留一瞬。
日影渐至中天,崇政殿内编钟长鸣,清越悠扬之声标志着上午的考试暂告段落,午餐时间已到。
官家赵祯在福康公主与内侍的簇拥下,先行起驾回后宫用膳休憩。
殿内凝重的气氛稍弛,众士子得以暂离案牍,但礼仪未敢怠慢,皆垂首躬身,静送御驾直至全然出了殿门,方才活泛起来。
旋即,早已候命多时的宫人们如流水般悄然而入,她们并非空手而来,而是两人一组,抬着一个个朱漆食盒,盒盖上描金绘彩,彰显着皇家气派。
食盒被逐一有序地放置在每位士子的案几旁,几乎不闻杯盘碰撞之声,显然是训练有素。
陆北顾注意到这些宫人步履轻盈,神态恭谨,摆放食盒时甚至刻意避开了案上的笔墨纸砚,以免沾染油污,细节处尽显宫廷服务的周到。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