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9章 超乎想像的难度  大宋文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存一脉;至『不郊犹三望』,则讥其大礼弃而小仪逞。《谷梁》谓『可以已』未透真义。

    夫郊祭天子祀天之礼,鲁以周公故特受赐;三望亦天子之权,鲁行之实属窃礼。当郊不郊,是废王命;不郊而望,是盗天威。故书『犹』者,非嘉其未绝祭祀,乃诛其舍本逐末丶僭窃自专。观夫子削『僖公祀上帝』为『僖』,书『文公逆祀』为『非礼』,则知鲁之郊望皆非分而享。若真悯周礼,当如『西狩获麟』书『仁兽』,非至以『犹』字为嘲。」

    答完这道题,他感觉已经没剩多少时间了,神经更是紧绷到了极限。

    看向最后一道题。

    「《谷梁》载『定公元年,雩月,雩之正也.其时穷人力尽而后雩。』责未旱而祷为『非正』。然民瘼如火,岂待焦土方求?

    若必俟『人力尽』乃雩,是忍视其毙乎?雩之正者,在合时月耶?在存君王忧民之诚耶?」

    此题源自《谷梁传》对「雩」,也就是求雨之祭书月的阐释。

    《谷梁传·桓公五年》记载「秋,大雩。雩月,正也。雩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

    谷梁学者认为,《春秋》记载「雩」祭时写上月份,如「秋八月,雩」,是表示这次雩祭是符合礼制的「正雩」,也就是常祀;如果不写月,只写「雩」,则可能是因旱灾临时举行的「旱雩」,带有讥贬意味。

    「《谷梁》释『雩』,重其时与礼。《谷梁》载『桓公五年秋,大雩。雩月,正也。雩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又云『雩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其义谓雩祭有常礼,当于孟夏龙见而雩,此为祈谷于天,顺应时令,故书其月以示其正。若非常之时,因旱而雩,则为『旱雩』,乃变礼,非吉事,故《春秋》但书『雩』而不书月,书月则明其为应时之正礼,不书月则示其为非常之变祭,此谷梁氏谨于礼制丶重灾异谴告之微义也。

    夫子书『雩月』为『正』者,非谓忍观民瘼,实斥鲁君违时,当盛夏阳气盛而惰祀,延至季秋阴侵阳方草草行之,此其『非正』之罪。若夫忧民之诚,观文公『焚巫』《春秋》不书,襄公舞童《公羊》讥『旱气』,则知雩在敬天勤政,非饰仪文。故雩之正者,合天时则灾弭于未形,尽人事则祷发于方兆。」

    十道墨义,纵横《春秋》三传,涉及礼制丶征伐丶君臣丶赋税丶灾异丶修身等核心议题,真真是耗尽心力。

    最后一笔落下,陆北顾长长地呼出一口白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一般。

    而在他写完之后,仅仅匆匆检查了一遍,就到了收卷的时间。

    (本章完)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