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你的帝皇体验卡已经到账 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当佟国维一脚踏进四知书屋的时候,抬眼就看见乾熙帝正不紧不慢地挥毫泼墨,像个没事儿人似的,一副意定神闲的模样。看最快更新小说来 这可跟他预想之中,皇帝气急败坏的模样差了十万八千里。 不过人老成奸,佟国维这个 风雪在昆仑之巅盘旋,如龙吟低回。那朵白莲依旧静立于断壁之间,根系深埋,与大地脉络相融。铜丝残迹早已不再断裂,而是缓缓蠕动,似有生命般自我修复。幽蓝光芒自莲心渗出,一缕一缕渗入地底,仿佛千丝万缕的信念正悄然织成一张无形之网,覆盖九州。 长安城南,谢明远草庐前,晨露未?。小童扫去门前积叶,忽见地上浮现一行湿痕,竟是古篆所书:“信火不灭,灯传万里。”他惊疑抬头,却见天边云层裂开一线,金光洒落,正照在那间破庙旁的井口上。井水微漾,倒映出一片星空,星斗排列成“九龙归心”之象。 与此同时,青城山心灯学院内,晨钟初响。林素心已年过四旬,鬓角微霜,仍每日亲授启蒙课。今日她带学生至后山“言心台”??那是赵念当年讲学之地,如今石阶犹存,每级台阶皆刻有一句《千字文》。孩子们席地而坐,手中捧着新印的课本,纸张由西域棉麻制成,轻韧耐用,墨香扑鼻。 “我们今天读最后一段。”林素心翻开书页,声音温和,“‘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孩子们齐声跟读,声浪起伏,竟引得林间鸟雀停翅聆听,松鼠伏枝不动。诵毕,一个小女孩怯生生举手:“老师,这最后几句……好像没什么意思?” 林素然一笑:“看似无用,实则最重。就像人走路,脚印留在身后,虽不再踩踏,却是前行的证明。这些虚词,是言语的呼吸,是思想的间隙。没有它们,再深刻的道理也无法流畅传递。” 她顿了顿,望向远方云海:“赵先生曾说,真正的教化,不在灌输多少知识,而在教会孩子如何说话??说真话,说善言,说能让人听懂的话。” 话音刚落,天空忽然传来鹤鸣。众人仰首,只见九只白鹤自东南飞来,绕山三匝,竟在言心台上空盘旋不散。其中一只俯冲而下,爪中夹着一卷绢帛,轻轻落在林素心手中。 展开一看,竟是用朱砂写就的一封信,笔迹苍劲,却陌生无比: “素心吾徒: 十年之功,已种下万点心灯。然天下未安,人心易惑。今有三难将至:一曰‘伪知’泛滥,二曰‘惧言’成风,三曰‘忘本’日深。 伪知者,以巧辩乱真理,借典籍饰私欲;惧言者,畏权贵而闭口,见不义而不语;忘本者,得利禄便弃初心,掌权柄即背黎民。 此三毒若生,纵有千塾万师,亦难救世。 故我留三问于天下学堂,每年清明必考,不限年龄,不论身份。唯有诚实作答者,方可续登高阶。 一问:你是否曾因害怕而沉默? 二问:你是否曾为利益而说谎? 三问:你还记得第一个教你识字的人吗? 答案不必呈报朝廷,只需写于纸上,焚于灯前。若灯火转金,则心未失;若灯焰摇曳,则当自省。 ??赵念遗谕” 林素心读罢,泪光闪动。她知道,这不是死者的托梦,而是活人心中的回响。她将信纸高举,朗声道:“从今往后,每年清明,此三问必考!非为取士,只为守心。” 学子们肃然起敬,齐声应诺。那一日,全国三千玄黄塾同步收到相同内容的密函,皆由驿马疾驰送达,封泥上印着一朵白莲。 数日后,江南沈家村。 沈清禾已任地方学政副使,主管乡塾事务。她回到故乡,主持首次“清明三问”考试。村中老少齐聚祠堂,连八十岁老妪也颤巍巍提笔写下答案。有个放牛娃写道:“我说过谎,说我没偷红薯。但我现在告诉阿娘了,她摸我头说,知错就是好孩子。” 沈清禾逐份阅读,眼眶湿润。她想起父亲临终前被锁链加身,口中仍喃喃《逆鳞录》片段;想起自己七岁那夜躲在破庙外,听见赵念说:“识字不是为了记仇,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当晚,她在院中点燃琉璃灯,将所有答卷投入火中。火焰起初青蓝,继而泛红,最终竟腾起一道金色光柱,直冲夜空。远处山岭上的守夜人惊呼:“快看!心灯又亮了!” 这一夜,不止沈家村如此。自岭南至辽东,从河西到闽南,无数盏灯同时转金,仿佛天地间点亮了一条银河。 太极宫中,皇帝已是垂暮之年,卧榻不起。但他坚持要听各地奏报关于“清明三问”的结果。 太监跪禀:“启奏陛下,共收答卷八十三万六千余份,其中七成以上焚烧时灯火转金,两成摇曳不定,不足一成熄灭。” 皇帝微微点头:“熄灭者呢?” “多为官吏、塾师、商贾……有人写‘我不怕说真话,我只是懒得说’,有人写‘我说谎是因为大家都这样’。” 皇帝闭目良久,忽然笑道:“好啊……至少他们还肯写实话。” 他又问:“有没有人写不认识第一个教他识字的人?” “有三百余人。其中一人写道:‘我爹娘饿死了,是路边一位先生给我饭吃,还教我念“天地玄黄”。我不知他姓名,只记得他袖口绣着一朵白莲。’” 皇帝眼角滑下一滴泪:“那就替朕找到他,赐号‘启明先生’,年俸百石,子孙免役三代。” 内侍领命而去。皇帝望着帐教育是最长的江山……朕终于信了。” 三日后,皇帝驾崩。遗诏仅八字:“以文养国,以心镇龙。” 举国哀悼,然无人披麻戴孝哭权位之失,反有万千孩童自发聚集学堂,齐诵《千字文》为其送行。声浪如潮,传至终南山麓,惊起群鹿奔走,百鸟齐鸣。 新帝登基,年方十六,乃前朝庶出之子,幼时曾在玄黄塾就读三年。他拒穿龙袍,改着素青学士服登基,宣布废除“皇子封王制”,设“青年议政院”,遴选全国十八岁以下英才百人参与国策讨论。 登基大典上,他《少年誓》: “我不求万世尊荣,但求一日清明。 我不倚祖宗余荫,唯依百姓真心。 若我失德,愿万家灯火共伐之;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