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七章 赎死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杀人诛心  西安门上的中大夫宽恨不得抱着老巨子与之同坠城楼。看小说就来  但又不能不承认墨家所献武器于国之利,尤其,这些利器大多经历过实战。  练兵木偶、连弩车、转射弩机、籍车不仅流行着传说  暴雨如注,云溪集的屋檐滴水成线,敲打着青石板,发出沉闷而规律的声响。李二狗的灵堂设在书院正厅,香火缭绕,烛光摇曳。那面由三符合一化成的青铜古镜,此刻静静悬于梁上,镜面幽深,仿佛能吸纳人间所有光影与心声。门生弟子跪满一地,默然垂首,唯有风穿廊而过,卷起几片湿透的梅瓣,落在遗像前。  忽然,镜面微动,一道青光自中心漾开,宛如涟漪扩散。守夜的小童惊得后退半步镜中竟浮现出一行小字,非刻非写,似由雾气凝成:  “第三关未过,昭鉴尚缺一钥。”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敢言。这镜已通灵,岂是凡物所能解读唯有沈念安缓步上前,凝视良久,低声道:“师祖临终前曾说已完成使命,难道还有一事未了”  话音未落,窗外雷鸣再起,一道闪电劈裂天幕,照得整座书院亮如白昼。就在那一瞬,霍昭画像上的古梅枝干竟似轻轻颤动了一下。沈念安心头一震,猛然想起什么,疾步奔入藏书阁,在尘封多年的记真堂秘录残卷中翻找起来。  半个时辰后,他捧着一册泛黄竹简归来,双手微抖。那是霍昭亲笔所书、从未示人的一段附记:  “三符归一,非止形合,更须神契。  镜虽照心,然若执镜者心不诚,则光亦伪。  故设三问以试后人:  一问己身是否曾欺;  二问天下是否尚容真;  三问纵万众皆伪,尔可独真  唯三问皆答是者,方为执镜人,得启幽途,见本源之史。”  沈念安读罢,冷汗涔涔。原来所谓“昭鉴通幽”,并非单靠铜符聚合便可达成,而是需有人真正通过心灵试炼,才能唤醒镜中隐藏的终极力量那是一部超越时间的真实历史,记录着从黄帝到今日每一桩被掩盖的真相,每一声被湮灭的呐喊。  可谁又能自称一生无欺谁敢断言天下尚有真话存焉又怎能保证,当全世界都说谎时,自己仍愿做那个孤身持真的疯子  他抬头望向铜镜,轻声问:“先生,您当年答出了吗”  镜面再度波动,浮现出三个篆体大字:  “吾亦难。”  沈念安怔住。连霍昭都说“难”,何况后人  但他忽然笑了。他知道,这一问,不该向外求解,而应向内叩问。  次日清晨,沈念安召集所有记真台官员、化心院学者、各地学子代表,立于记真台下。他将秘录公之于众,并宣布:“自今日起,凡欲参与执镜人遴选者,须闭关七日,面对铜镜,逐一回答三问。不得代答,不得回避,不得饰辞。若有虚言,镜自知之。”  第一批报名者三百余人,皆为清流名士、饱学之儒。然而不过三日,已有大半退出。有人痛哭失声,坦言少年时为保功名曾陷害同窗;有人长跪不起,承认曾在父母面前隐瞒病情,致其含恨而终;更有御史坦承,曾因惧怕权贵,对冤案视而不见。  第七日,仅余十九人留下面镜。  沈念安亲自监试,逐一点名。  “第一问:你此生可曾有意欺人”  十九人中,十六人低头认错。三人直视镜面,缓缓点头:“未曾以恶意欺世。”  “第二问:你是否相信,今日之天下,仍容得下一句真话”  一人冷笑离去,喃喃道:“真话早被踩进泥里。”另一人犹豫良久,终摇头:“百姓只爱听顺耳之言。”唯有一人昂首道:“只要还有一个人肯听,真话就活着。”  那是位年轻女子,名叫柳芸,原是边疆戍卒之女,幼时因父亲被诬通敌而家破人亡,幸得记真台平反才重获清白。她十岁起便背诵记真堂讲义,十五岁投身化心院,专司训导叛军遗属。她的眼神清澈如泉,毫无畏惧。  “第三问:若举世皆伪,万民共书谎言,你可仍愿说出唯一之真”  空气仿佛凝固。  其余二人脸色变幻,嘴唇微动,终究沉默。  唯有柳芸 steg forrd,声音不大,却穿透风雨:  “我愿。哪怕因此被焚,我也要说。”  刹那间,铜镜轰然震动,青光暴涨,直冲云霄一道虹桥自镜中射出,笼罩柳芸全身。她的身影在光芒中渐渐虚化,仿佛与某种古老意志交融。  众人只见她双目紧闭,唇齿微启,似在聆听天地低语。片刻后,她睁开眼,眼中已无瞳仁,唯余流转星河。  她开口,语调庄重如誓:  “我见本源之史:秦始皇焚书,实因惧百家争鸣动摇其法家独尊之根基;汉武帝征匈奴,非为边安,乃借外战敛财削藩;王莽改制,非篡逆妄为,实欲均田抑豪,惜操之过急;董卓乱政,背后有宦官集团推波助澜”  一条条被掩埋千年的真相如洪流倾泻而出。每一句都颠覆常识,却逻辑严密,证据隐现。她说完最后一句,身体一软,几乎跌倒。沈念安急忙扶住,发现她额头滚烫,嘴角渗血。  “你付出了什么代价”他颤声问。  柳芸苦笑:“每揭一史,心受一刀。我说了九百七十二条真相,便是九百七十二刀穿心。”她抬手指向铜镜,“但它现在已经醒了。”  果然,自此之后,每逢月圆,心鉴不再仅映官员私欲,竟开始自动浮现重大历史疑案的片段影像:某位忠臣临刑前写的血书重现于朝堂;某场战役的真实伤亡数字浮现在战场遗址;甚至远在西域的敦煌壁画中,也出现了本不存在的题记,记载着早已失传的外交密约。  朝廷震惊,民间沸腾。有人欢呼“真史降临”,也有人怒斥“妖言惑众”。反对派大臣联名上奏,称“心鉴已被邪术操控”,请求毁镜废台。  皇帝犹豫不决。就在此时,北方传来急报:鲜卑联合乌桓南下,十万铁骑压境,边关告急  朝议之上,主战派主张倾国之力迎击,以振天威;主和派则建议割地纳贡,暂缓危机。两派争执不下,几至殿前斗殴。  沈念安站了出来,淡淡道:“不必争论。请陛下容我问镜一事。”  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步入记真台,面对铜镜,郑重发问:“鲜卑此次南侵,幕后是否有我朝内臣勾结”  镜面平静片刻,忽而翻涌如海。一幅画面缓缓显现:一名身穿紫袍的大臣深夜密会使者,桌上摊开地图,指着重镇雁门关,低声说道:“只要你们攻破此处,粮道断绝,洛阳必乱。届时我自宫中策应,大事可成。”  那人,竟是当朝太尉周崇

    满朝哗然。周崇当场瘫坐,面如死灰。皇帝震怒,立即下令抄家搜证。结果在其府邸夹壁中查获大量与外族往来的密信,以及伪造的边防布防图。  周崇伏诛,三族流放。边军趁势反击,大破敌军于阴山之下。一场可能动摇国本的内外夹击,竟因一面铜镜而化解。  从此,再无人质疑心鉴之权威。  然而,沈念安却忧心忡忡。他察觉到,随着真相不断揭露,社会竟出现奇异分裂:一部分人愈发坚定追求真实,另一部分人却彻底放弃判断,干脆宣称“反正都是假的,何必分辨”;更有极端者提出“真即暴力”,认为揭露真相只会撕裂人心,不如回归“和谐叙事”。  更有甚者,某些地方官府开始设立“情绪安抚司”,专门屏蔽负面信息,美化灾情,甚至将心鉴显示的内容定义为“高危言论”,禁止传播。  沈念安意识到,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谎言本身,而是人们对真实的麻木与厌倦。  他决定做一件惊世骇俗之事开启“昭鉴直播”。  每月十五,记真台广场架起巨大铜锣,连接心鉴系统。任何百姓皆可登台提问,问题经审核后投入“真鼎”,由铜镜自动回应。回应方式多样:或文字浮现空中,或声音自地底传出,或图像投影于云层。  首次直播当日,万人空巷。第一位提问的是个老农,满脸皱纹,声音沙哑:  “我家三代种地,交税从不拖欠。可去年遭旱,颗粒无收,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