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1节  寿终正寝,你跟我说是人生模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不会真的是天兵天将下凡罢!?
    汴京城中,不少朝廷官员都感觉要改朝换代了,这要是打到了汴京中枢,大宋朝便直接亡了!这不是改朝换代是什么!?
    如此局势下,他们也不得不开始考虑起,要如何渡过之后的剧变!动荡!
    朝廷之上,此时也是一阵寂静!
    一众相公、朝臣都是神情恍惚,默然不语。
    十万大军南下,即便先前局势再如何不好,再如何恶化,他们都对此抱有着一些期待,期望南下平叛大军能打出一两场胜利,乃至于更进一步,遏制住叛军之威势。
    然而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事情的结果会是这个样子。
    十万大军面对五千兵马竟然大败溃逃,局势至此彻底败坏了,大宋朝现在是摇摇欲坠之态,随时有倾覆之祸250!
    “诸位,现如今该如何是好?”
    有人开口,却无人作答。
    朝廷之上的氛围压抑到了极点。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坏事是一件接着一件,从北方边军那里传来的军情消息,辽国、金国、西夏似乎都有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兵马集结,俨然是要大举南侵了!
    这种放在以往都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军国大事,此时更是令大宋群臣们一阵心寒、慌乱,都不知该如何言语了。
    形势糜烂、败坏到这种程度,可谓内忧外患、雪上加霜!
    现在朝廷根本调动不出足够的大军北上抵御即将到来的南侵大军,倒不如说,他们先前还准备调边军南下平叛呢,现在两件事情直接撞到了一起,大宋朝眼看是要走向了灭亡了......
    然而祸不单行,坏事成双,这个时候,大宋官家,也即道君皇帝赵佶从病榻中听闻了朝廷大军的大溃败,彻底胆寒、悚惧,也丧失了一切志气,急匆匆地召集了群臣与太子赵桓,欲要传位给太子。
    这一下子,别说太子赵桓蒙了,群臣都被这位赵官家的操作给整麻了。
    太子赵恒对于接位一事自然是不肯的,眼下都快亡国之祸了,现在把位置传给他,他好去当个亡国之君吗?
    而群臣的想法,则更简单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赵官家还搞这一套,是嫌不够乱,要乱上加乱吗?
    而且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太子,他懂什么政事啊?
    连连劝说,却是无果,赵佶对此非常坚决,并且表示要在传位之后,避离汴京,此举把群臣都给气得不行,有人直接批他弃国而逃,如此危难之际,不维持朝廷稳定,凝聚人心,同心戮力共渡难关也就罢了,还想要把事情通通撇开,一走了之。
    哪有这样的道理?
    赵佶最终是被逼得走不了了。
    一个是国家局势恶化、糜烂至此,他作为官家的威严被严重动摇了,群臣对他不再恭敬,强硬让他主持朝局;另外一个也是赵佶自行放弃了,不是他不想走,而是朝廷众臣言说北方异族即将南侵,南方义军又北上攻伐,他想走也实在无路可去啊!
    都不知道该往何处去。
    而且其他地方未必有汴京城来得坚固。
    最终思来想去,也只能无奈放弃了。
    但是走是没走成,可事情所引发的人心动荡却是在所难免的。
    都知道了赵官家危急关头想要弃国而去,如此一来,影响是极端恶劣的。
    莫说朝廷众臣议论纷纷,连汴京城内外的百姓都一阵哗然与不敢置信!
    不是......
    这大宋国可是你赵官家的啊,眼下如此局势,还不是你奢靡享乐,大搞花石纲惹出来的祸事?
    结果现在江南暴动了,叛军一路横扫,都快要打过来了,你搁这拍拍屁股就要走人了!?
    可以说,赵佶以一己之力,直接动摇了汴京上下的抵抗决心。
    人心、威望亦是尽失!
    义军叛乱、北方诸国南侵、赵官家临危欲逃三件事情叠在一起,整个汴京城都笼罩在一股极为不安的氛围之中,治安开始混乱,人心开始离散。
    不过朝廷众臣虽也是上下混乱,但到底还是勉强维持住了局面,此时因为事情之发展,赵佶虽依旧还是事实上的大宋官家,但威权却不免大幅度下降了,皇权与相权之间本就是此消彼长的,官家的威严下降,诸位相公、大臣的权威倒是上去了,起码以前一些不好做的事情,可以强行让赵官家通过。
    于是乎,在新的一轮朝堂议政上,群臣第一个做的决定,便是要把皇城司给弄掉。
    不是他们危难之际还在搞什么政.治斗争,实在是这段时间,皇城司在赵佶的不断纵容之下,兴起搜捕大势,层层加码,严重影响了京畿地区的治安,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以至于民怨四起,乱象频频,再不停掉,估计叛军没打过来,自己这边就先炸了。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诸大臣们也是被皇城司这段时间以来的肆意妄为、巧取豪夺给恶心得不行,关键是如此特务机构大兴其势,令所有大臣都有种如芒刺背之感,公心、私心之下,自然是集体劝说赵佶停掉皇城司。
    说是劝说,但现在俨然是有那么一些逼宫的意味,赵佶现在也自知理亏得很,加上他也很恼怒皇城司没干成事,那些赤脚、灵鹫、云纹群体压根就没有被扫灭,而是躲藏、蛰伏了起来,这是欺上之举,如此一来,这一件事没什么意外便通过了,而群臣上奏的第二件事,便是当时诸相公、大臣商量的种种应对叛军之策。
    只是眼下形势变化,却是不得作出一些改动的。
    调动边军南下彻底行不通了,除非完全不顾北方,但大宋现在只剩下这半壁江山,这要是放弃了,也不用继续了,直接亡国便是。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