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番外篇 寰宇帝国舰队(8)  从红海行动开始做大做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中层(物质层):纳米机械云构成的 "补天石" 护盾,实时重组破损结构(修复速度 10 米 / 秒)
    - 内层(能量层):真空零点能屏障,利用卡西米尔效应生成无限再生的能量护盾
    - 性能参数:
    - 基础防护强度:可承受等效 10^18 吨 TNT 能量持续轰击 12 小时
    - 特殊能力:"天柱立" 模式(将 70% 能量集中于单方向,形成持续 24 小时的绝对防御区,可抵御黑洞吞噬);"地维绝" 反击(当护盾被突破时,残余能量转化为反物质洪流逆向冲击敌方)
    2. 实体结构:"磐岩" 量子聚合体
    - 材料构成:核心为中子星简并物质框架,外层覆盖可自主生长的 "不周藤" 纳米金属网(每立方厘米含 10^15 个自我复制单元)
    - 物理参数:
    - 结构强度:可承受中子星表面 1% 的重力压强(10^11Pa)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自愈能力:表面裂痕由纳米机械藤 3 分钟内完成编织修复;结构破损启动 "采石" 程序,吸附星际尘埃重组材料(修复速率 500 吨 / 小时)
    - 附加功能:装甲表面的环形纹路可散射 99% 的雷达波,配合引力波迷彩,使雷达反射信号等效于普通陨石
    3. 主动防御:"天堑" 空间扰动网
    - 工作原理:在要塞周围 50 公里生成高频引力子震荡带,使敌方导弹轨迹产生不可预测的 "混沌偏移"(偏差角度随距离递增)
    - 防御效率:对 0.9c 以下目标拦截成功率 99%,可同时应对 10 万枚导弹的饱和攻击
    (三)动力与能源系统(恒星级能量熔炉)
    1. 动力核心:"四极" 反重力引擎集群
    - 技术突破:12 组引擎分布于要塞底部环形基座,每组包含 100 个引力子捕获环,可抵消 99% 的自身质量并生成矢量推力
    - 推进参数:
    - 常规推力:1×10^14kN(可持续提供 0.5G 加速度,内部重力系统同步调节)
    - 锚定模式:启动 "天柱" 引力锚,可固定于恒星系拉格朗日点(误差 ±0.01 米)
    - 紧急机动:短时间提升至 2×10^14kN(持续时间限制 1 小时,消耗 1% 暗物质储备)
    2. 能源中枢:"混沌" 多元能量矩阵
    - 技术规格:
    - 主能源:黑洞能量提取器(利用微型黑洞霍金辐射,能量转化率 120%)
    - 辅助能源:恒星帆板(64 片,每片面积 10 平方公里,可收集恒星风与电磁辐射)
    - 应急能源:反物质储备舱(储量 1000 克,用于启动黑洞坍缩炮)
    - 输出参数:
    - 额定功率:10^7GW(常规运转状态)
    - 峰值功率:无上限(受限于能量收集速率,理论可吸收恒星 1% 的能量输出)
    - 能量循环:废热用于生态区气候调节,废气经处理后作为黑洞引擎的量子燃料,实现零排放闭环系统
    (四)通讯与侦查系统(宇宙级信息网络)
    1. 主通讯:"天网" 量子纠缠中枢
    - 技术优势:搭载 10^6 组量子纠缠发生器,构建覆盖全宇宙的 "不周链" 通讯网络,实现即时跨星系指挥(延迟<1 纳秒)
    - 特殊功能:
    - "星图投影":向全星系广播帝国文明坐标与警告信息,等效释放 10^4 吨 TNT 能量的引力波信号
    - "意识海":授权人员可通过神经接口接入全要塞的感知系统,实现 "千目千手" 式全域监控
    2. 侦查设备:"天眼" 多维扫描集群
    - 传感器组合:
    - 引力波雷达:解析 1000 光年外的星系级引力波动,识别虫洞群与黑洞分布
    - 中微子层析仪:穿透 50 光年厚的星际尘埃云,绘制敌方基地的三维能量图谱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