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11章 先打开知名度  替嫁被判流放,反手坑仇家上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旁边大摊上,胖商人黑着脸,指挥伙计把带来的上好绸缎、皮货收起来,换上大铁桶,开始生火熬煮姜汤,旁边牌子写着:“热姜汤,一碗一文,姜足料”。

    冰雕园准时开门。

    人流在规矩的引导下,变得有序。先到车马场停好车马(或直接下接送车),交一文钱停车费。

    然后步行至园门口,排队买票入园。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冲向冰滑梯和迷宫,大人们则流连于鬼斧神工的冰雕前,啧啧称奇。

    玩饿了,冷了,就循着香味走到村西车马场旁的商摊区。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烤红薯的焦香,姜汤的辛辣,羊杂汤的浓郁,糖葫芦的甜腻…交织在一起。

    价格童叟无欺,东西实实在在。三文钱能买到一个烤得软糯流蜜的大红薯,一文钱能喝上一碗驱寒暖胃、姜味十足的汤水。

    没人敢耍滑头,价目表就戳在那儿,季如歌偶尔会如同幽灵般出现在某个摊位前,随手拿起一个烤红薯掂量一下,或者舀起一勺姜汤闻闻,摊主们无不屏息凝神,冷汗直流。

    园子里,损坏冰雕的事情几乎绝迹。巨大的赔偿金额木牌如同无形的警告。冰屋里坐满了喝汤取暖的人,五文钱一大碗撒足了胡椒和葱花的羊杂汤下肚,浑身都舒坦了。冰滑梯下排起了队,笑声依旧尖利,却不再混乱。

    傍晚,酉时闭园。

    接送车队再次忙碌起来,将意犹未尽的游客安全送回各条线路的起点。

    喧嚣散去。车马场里,商贩们开始收摊。老张头数着今天卖糖葫芦得来的铜板,布满皱纹的脸笑开了花。

    胖商人看着铁桶里见底的姜汤和钱匣子里薄薄一层铜板,叹了口气,利润是薄,但胜在安稳,没风险。

    祠堂里,灯火通明。老村长和几个村老守着几个沉甸甸的大木箱,里面是今天的门票钱、停车费、接送车费,还有竞标摊位的租金和押金。铜钱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

    “柳树屯线车钱,收了一千三百四十二文…”

    “丙字区摊位租金,收了一百六十文…”

    “甲字三号大摊押金,二十文…”

    一笔笔账目报出来,老族长的声音不再颤抖,只有激动和难以置信的喜悦。他拿起一个铜板,对着灯光看了又看:“也好,大家也多了一点进项。”

    虽然价格不高,但是村长说了,这是打开知名度。

    现在都是半卖半送,但知名度打开之后,再重新统一价格,让大家都有钱赚。

    季如歌站在祠堂门口,看着远处被灯火映照得如同水晶宫阙的冰雕群,又看看祠堂里昏黄灯光下数钱的老人们。寒风依旧凛冽,但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绝望的冰冷,而是铜钱的暖意、食物的香气,和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

    规矩立起来了。冰与火之间,这条脆弱的、充满生机的纽带,在北境的寒冬里,稳稳地扎下了根。

    腊月里的北风刮得人脸生疼,万福村却像开了锅。往年这时候,村里冷清得能听见雪落声,今年村头那片冻得硬邦邦的打谷场上,人挤人,呵出的白气连成了片。

    这热闹,全赖村长季如歌和她那块谁也不知道的“宝地”。

    季如歌站在打谷场边新搭的木头台子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人头。她心里默念一句,指尖仿佛碰着了点看不见的温热东西——那是她的秘密地方。

    念头一动,里面不是金银,是些古怪玩意儿:一条弯弯曲曲、冰面异常光滑的大滑道;几盏冰做的、不用点就能发亮的大灯笼。这些东西,就是她给万福村寒冬备下的“火盆”。

    “村长!村长!”村里的壮劳力赵石头喘着粗气跑过来,指着场子西头,“冰滑道那边!人又排到老槐树下了!几个外地客商差点为谁先谁后吵起来!”

    季如歌点点头,跳下台子往西头走。那条突然“长”出来的大冰滑道前,队伍像条长蛇。小孩的尖笑和大人的惊呼混在一起。

    一个裹得圆滚滚的小子从滑道尽头冲出来,脸蛋通红,蹦着喊:“爹!娘!太得劲了!我还要滑!”

    边上两个维持秩序的村汉满头汗,嗓子都喊哑了。季如歌过去,低声交代几句。很快,几块写了“排队起处”、“滑完重排”的木牌子插在了队伍关键地方,乱哄哄的人群才慢慢顺溜起来。

    滑道入口旁,摆着个桌子。赵石头的媳妇春草坐在后面,面前一个敞口的木匣子,里面堆满了黄澄澄的铜钱,还有几块碎银子。

    “滑一回,五文!”春草声音响亮,收钱、递出一根打磨光滑的竹片当凭证,动作麻利。那木匣子眼瞅着要装不下。

    离滑道不远,几盏巨大的冰灯在暮色里幽幽亮起蓝莹莹的光,把一小片空地照得透亮。空地中央,是季如歌“变”出来的冰舞台。

    几个村里后生,穿着季如歌从秘密地方拿出来的、颜色鲜亮又厚实的古怪衣裳,正跟着锣鼓点在冰面上翻跟头、打把式,演着老辈传下来的故事。

    那冰台子怪得很,站在老后面也能把前头的唱词听得真真儿的。扮山神的二虎子一声吼,震得旁边老榆树枝头的雪扑簌簌往下掉,引来人群一片惊呼和叫好。台子四周围得铁桶一般。

    “热乎的姜糖水!烫手的烤饼子!”村东头的王寡妇推着个带炭炉的小车,在人缝里艰难地吆喝。

    这小车是求季如歌画的图样。刚停下,车前就围满了人。铜钱叮当掉进她车边的铁皮罐里,王寡妇递出一碗碗冒着热气的姜糖水和烤得焦黄的饼子,脸上笑开了花。“多亏了村长这主意,这宝地!”她心里念着,手上更快了。

    打谷场边上,季如歌家那间平时空着的厢房,临时支了几张桌子当茶棚,成了最抢手的地儿。几个穿着绸缎袍子、明显是外地来的行商,捧着粗瓷碗喝茶,眼睛却离不开场子里的热闹。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