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10章 价格公开化  替嫁被判流放,反手坑仇家上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季如歌走到场地中央,闭目片刻。空间感知如同无形的蛛网,瞬间覆盖整个村庄及周边道路。车辙的混乱轨迹,人群聚集的拥堵点,商贩扎堆的位置…清晰地映照在她脑海中。

    她睁开眼,看向旁边一个腿脚麻利的后生:“栓子,带十个人,去村西头空地,清雪,画格子,每个格子三丈见方。画一百个。”

    “是!季村长!”栓子二话不说,招呼人就走。

    “二牛,”她转向另一个壮实汉子,“带二十人,带上大扫帚、铁锹、草帘子,去村口到柳树屯、黑石岗、大王庄这三条路。铲雪,铺草帘防滑。路中间,隔一里地,用红布条绑树上,做标记。”

    “好嘞!”二牛领命而去。

    “老村长,”季如歌这才看向依旧懵懂的老人,“找块木板,要大的。笔墨。”

    木板很快找来。季如歌执笔,笔走龙蛇,字迹如刀刻斧凿:**「李家坳北境冰雕园规」**一、**入园:**每人次,铜钱五文。孩童半价。巳时开门,酉时闭园。

    二、**车马:***村外设车马场(村西空地),按格停放,大车每日五文,小车三文,专人看管,丢失赔偿。

    *往返接送:柳树屯线、黑石岗线、大王庄线。辰时(早七点)始发,巳时(早九点)末班车离村。申时(下午三点)始发,酉时(下午五点)末班车离园。每车限载二十人,每人次铜钱两文。认红布条标记上下车。准时发车,过时不候。

    三、**商摊:***摊位仅设于村西车马场旁指定区域(一百格)。需竞标租用。

    *竞标:每日卯时(早五点),祠堂前,公开叫价。底价:小摊每日十文,大摊每日二十文。价高者得,当日有效。

    *经营:凭竞标木牌经营。**货品、价格,必须与此木板公示价目表一致!**严禁以次充好,短斤缺两,坐地起价!违者,没收摊位押金(押金等同竞标价),永久驱逐,并十倍罚没当日所得!

    *价目表(例):*烤红薯:大个三文,小个两文(需足斤足两,烤透)。

    *热姜汤:一碗一文(姜需足量,糖可自选添加)。

    *关东糖葫芦:山楂串三文,水果串五文(果子新鲜,糖衣厚薄均匀)。

    *羊杂汤:大碗五文,小碗三文(杂碎需洗净,汤浓肉足,配胡椒葱花)。

    *…(其他常见货品,皆列明规格、要求、价格)

    四、**园内:***爱护冰雕,禁止攀爬、刻画。损坏照价赔偿(冰马、冰龙等大型雕件旁立有赔偿金额木牌)。

    *冰滑梯、迷宫按序游玩,禁止推搡。

    *冰屋内供应热食热水,价格同商摊价目表。

    落款:李家坳村正,季如歌。某年冬月。

    木板竖在紧闭的园门口,墨迹未干,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外面等着的人全都傻了眼。尤其是那几个刚才还争着要包场的商人,脸都绿了。

    “竞…竞标?还底价?!”

    “这价目表…烤红薯才三文?这…这赚个屁啊!”

    “还要押金?十倍罚没?这娘们心也太黑了!”

    抱怨声四起。有人觉得麻烦想走,但看看园子里那些在阳光下闪耀的、从未见过的巨大冰雕,又实在挪不动腿。更多的人,尤其是拖家带口走了远路来的普通村民,看着那清清楚楚的价目表和两文钱的接送车钱,眼睛却亮了。

    “哎!这好!明码标价!不怕被坑!”

    “还有车坐!两文钱就能坐车来回!省了脚力!”

    “烤红薯三文?比刚才那黑心货郎卖的便宜一半还多!”

    卯时初,天还黑着。祠堂前却挤满了人。老村长捧着个豁了口的陶罐当竞标箱,手抖得厉害。季如歌抱着胳膊,站在祠堂台阶上,像一尊冰雕的守护神。下面黑压压一片脑袋,有本村想试试水的妇人,有邻村的小贩,更有那几个昨日叫嚣的绸缎商人,脸色阴沉。

    “村西丙字三号小摊,底价十文!”老村长扯着嗓子喊。

    “十一文!”一个本村的大婶红着脸举手。

    “十二文!”邻村的货郎不甘示弱。

    “十五文!”绸缎商人中的一个胖子咬牙喊道,眼神挑衅地看着季如歌。

    季如歌眼皮都没抬。

    “十五文一次!十五文两次!十…”

    “十六文!”角落里,一个穿着打补丁棉袄、推着独轮车的老汉颤巍巍举手,他是邻村专门做糖葫芦的,糖熬得透亮,果子也新鲜,昨天被挤得没地方摆。

    胖子商人狠狠瞪了老汉一眼,没再吭声。老村长一锤定音:“丙字三号,十六文!老张头,交押金,拿牌子!”

    老张头哆嗦着数出十六个铜板,又交了十六文押金,换来一块写着“丙三”的小木牌,紧紧攥在手里,像是攥住了命根子。

    竞标激烈又快速地进行着。小摊竞争尤其激烈,多是本村和邻村的普通人家,想赚点辛苦钱。大摊则被那几个商人高价拍走几个位置好的。价目表像铁律悬在每个人头顶,没人敢挑战季如歌定下的规矩。

    辰时,天蒙蒙亮。

    村口三条主要道路上,铺了草帘子的路面不再打滑。每隔一里,红布条在枯树枝上格外醒目。十几架村里凑出来的、加固过的马拉雪橇和几辆带棚的牛车,在各自起点整装待发。赶车的都是村里最稳当的汉子,每人臂上绑着写有线路名称的红布条。

    “柳树屯线!发车喽!坐满二十位就走!”栓子站在头车旁,中气十足地吆喝。

    早已等得不耐烦的人群呼啦涌过去。看着干净的草帘路,看着结实的大雪橇,再看看赶车汉子臂上的红布条,心里莫名踏实。

    两文钱一交,挤上车(雪橇),裹紧破棉袄。鞭子一响,雪橇平稳地滑了出去。寒风依旧刺骨,心却热乎了。

    村西车马场,一百个雪白的格子整整齐齐。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