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7章 岳麓书院入学考试风云二  重生古代:庶子的开挂之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此时的徐子建等人并不知道自己等人已经成为了别人议论的焦点。
    他们站在人群中排队等候入场,感受着周围学子们的目光,心中既有紧张,又有兴奋。
    虽然知道自己即便考上了也会被李师道刷下来,不过徐子建紧紧握着拳头,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即便被刷下来也要做到第一名被刷下来。
    徐达则有些紧张地看着徐子建,仿佛在从表哥身上汲取力量。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则显得比较淡定,他们经历过不少风浪,对自己的才学充满信心。
    此时,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仿佛给他们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
    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学子们的心情也越来越紧张。
    他们有的在默默复习着书本上的知识,有的则在和身边的人交流着考试的经验。
    而徐子建等人则静静地站在一旁,等待着考试的开始。
    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仿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不会退缩。
    此时,书院周围的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学子们得只能听到呼吸声和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考场内,给人一种温暖而又庄严的感觉。
    考试开始了,时间由辰时(8点)到申时(17点)减掉吃饭上厕所时间,也就是差不多4个时辰(8个小时)这强度基本和县试差不多。
    题目发下来后,同样和科举考试题目差不多。
    诗,赋,论各一首。
    以及论语十帖(10道填空题);春秋或者礼记墨义五条(5道简答题)。
    由于时间有限策论只有一道。
    学子们纷纷拿起笔,开始认真答题。
    前面论语十帖和墨义五条,只要稍微熟读经义,都能答出来。
    第一道诗是写一首关于济州春天的诗。
    徐子建思索了一下在考试纸上写了一首清代王士祯的诗作。
    《初春济南作》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这诗是清代王士祯和两个哥哥参加京都春闱路过济南时所做也算是应景。
    第二道赋是写一篇秋赋,这一题难度不小,主要考平时积累,要是现写的话,就很考验个人功底了。
    徐子建要不是有多出上千年的知识,否则现在就开始挠头了。
    徐公明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这《秋兴赋》全文数百字徐子建写完后,时间就过了一个时辰,放下笔稍微休息一下,打量了一起来的的几个伙伴。
    徐达则有些紧张地看着题目,努力回忆着自己所学的知识。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则显得比较从容,他们迅速地写下自己的答案,仿佛胸有成竹。
    此时,考场内只有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仿佛是一曲美妙的乐章。
    窗外,微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学子们加油鼓劲。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考场内只听到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学子们都沉浸在答题的世界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第三道论,题目是为学,就是叫考生们写一下为什么而读书。
    这种文章其实都是大同小异,要想写得出彩,只能从立意上下手。
    既然那个李师道想对付自己,那就和他玩把大的,看他敢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自己刷下来。
    徐子建提笔写下:《为学》
    “为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