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6章 理想国  飘在大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飘在大唐》 第136章 理想国(第1/2页)

    “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礼无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是谓疵国”

    《礼记.礼运》(子曰)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燕德妃读古文,句读清晰,声色俱佳。

    嘉侧殿中,燕德妃正在给杨悦讲《礼记》,今日讲得是《礼记》中的《礼运》一篇。

    杨悦与徐充容坐在一旁,静静听燕德妃讲解。学习三人组到是十分的默契。

    “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杨悦面前的《礼记》翻开到第九篇。燕德妃为她讲的是“小戴礼记”,共四十九篇。“大戴礼记”原本八十五篇,但到唐代已佚失许多,只剩下三十九篇,因而唐代“九经”用戴圣的《礼记》,即“小戴礼记”。与《左传》一样,《礼记》也是唐代“九经”中的大经。

    听着燕德妃讲念,看着这段“大同”,杨悦突然有一种想笑的感觉。历史真爱给人开玩笑。

    孔夫子描述的这个“大同”时代,没有恶人,道德高尚,各尽其力,各有所归,天下为公。

    她那个时代的人们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什么?一直以来,她只有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不过似乎跟这个“大同”有些相通,也是要“天下为公”。也是要有高度的道德。

    另外还有一个“乌托邦”,也认为“私有财产是万恶之源”。孔夫子认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道即隐,天下为私”,私是“大道之不行”的结果,二者很有共识。

    “托马斯(《乌托邦》的作者)等人不是学习了孔夫子的‘大同’理想吧。”杨悦心中暗呼一声。

    不过当然不是,西方文化有自己的传承。“乌托邦”向来被认为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延续

    燕德妃看到杨悦一面沉思一面微笑。不由纳闷地问道:“你笑什么?”

    杨悦吓了一跳,她心中想的东西当然不能说出来。想了想,笑着说道:“我在想,孔夫子的‘大同’能不能实现。”

    燕德妃停下来认真的想了一会儿,说道:“似乎不太可能。”

    “为什么?”杨悦见她如此说,反而有点惊诧。因为在她心中这个“大同”时代,似乎是儒家的理想社会。虽然飘渺了点,但做为一个儒生,不信奉这个理想,有点说不通。

    “孔夫子不是说‘上古三代’之时,曾经出现过这种理想社会?三代之时不是儒家津津乐道的现实么?”杨悦又问道。

    “三代之时,民少。思想纯朴。因而尧舜出,而天下大治。如今天下百姓有三百万户,其是一个尧舜而能顾及到天下所有人?”

    杨悦不由点头说道:“上古之时,人民刚从动物时代而来,独自一人无法生活,生存需要相互协作,因而具有高度的集体协作精神,其时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在一起而矣。”

    徐充容一向不喜好说话。听了二人议论,也不自主的点头笑道:“如孔夫子所上古先民‘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的确有点像是‘动物’。”

    燕德妃向杨悦说道:“你一向将人称作从‘动物’而来,到是与那个‘长安公子’的理论,十分相似。那个长安公子何许人也,听说你与他相熟?”

    杨悦笑了笑,没有回答。

    燕德妃却不依不挠,笑道:“听说你不肯嫁给吴王,莫不是因为这个‘长安公子’吧。”

    杨悦听了,差点笑喷,忍不住大笑起来,连连摇头。看了看徐充容,徐充容面上也露出感到十分滑稽的笑意,似是知道杨悦便是长安公子一般,想到先前她暗中帮助自己,心下暗暗纳闷。

    燕德妃还要相问,徐充容却笑着解围道:“难怪孔夫子又提出‘小康’,大概自己也认为‘大同’的理想不好实现。”

    杨悦看了看她,心下更是纳闷。笑道:“孔夫子到是个十分面对现实的人,不喜欢闭着眼睛瞎琢磨。”

    杨悦说话有趣,引得二人笑了起来。

    燕德妃谈兴大浓,到是一时忘记了追问长安公子之事。接着说道:

    “的确如此,孔夫子认为‘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因而又提出了‘大人世及以为礼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杨悦不由暗暗点头:这个“小康”的理想显然更近于现实。讲求“刑仁讲让”,讲求像“禹、汤、文、武、成王、周公”这样的“君子”来执政。如果不是这样的君子,便要让“在执者去”,大家会把他看成灾“殃”。追求的是一种“圣君贤臣”执政的“治世”理想。

    如果拿此来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相比,柏拉图的《理想国》追求的“正义”之国,寄希望于“哲学家执政”,也是一种“贤人”政治。

    二者到是有不少的相通之处。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产生是在公元前三、四世纪,自由的古希腊城邦进入衰微时期。孔夫子的“小康”是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的公元前五、六世纪。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在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出现,而在中国,孔夫子的小康社会,似是一直时而出现。(理想国也是阶级社会,明确划分了执政者、武士、平民三个阶级。)

    特别是这个贞观时代,不正是儒家所希望的“圣君贤臣”的时代,不正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这个时代还不太“理想”。

    然而,这终归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或许这个‘大同’时代,并非完全不能实现。”杨悦边想边说道。“或者不能完全达到‘大同时代’,但至少可以比‘小康时代’要好些。”

    燕德妃与徐充容相视而笑,望着杨悦,知道她又要奇谈怪论。

    “比如这个奴隶制度应该改进。可以达到人人平等”杨悦继续说道。

    “不过。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