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朱常淓这番话,就是要求体现他跟朱元璋还是要离开一些地儿,不过后续皇帝就不用跟他离开太远,跟十三陵一样就好。
考虑到南京城外的山区面积小,紫金山一共就那么大,肯定要节约用地。否则要是大明再传好多代,紫金山上的小山头都葬完了,难不成还给后世子孙再挪去栖霞山、幕府山不成?成何体统!
如此一来,也有了一个帝王后事从简的合理理由,那些跳出来想要大操大办的人,将来就会被挤兑回去:你让当今天子占地那么多,是嫌大明国运不够长、不需要省着用紫金山的地皮么?
后来这个契机,也成了大明历代陵业从简的历史转折点,让明朝皇帝不要再在这方面耗费太多民脂民膏,也降低了人民的怨气,让大明皇室可以更向近代化国家的皇室转变,更加亲民一些。
要知道,明朝每次有皇帝驾崩,原先耗费的银钱都是数百万两级别的,造陵墓的花费也要几百万两——比如朱常淓他大伯万历帝的定陵,就花了八百万两,
因为都是皇帝活着的时候就要不断添砖加瓦、皇帝活得越久造得就越久越大。那么多民脂民膏,也相当于崇祯时一年的练饷了。
朱树人执政这些年,靠着明清战争把冗官淘汰了一大批,把那些意志不坚定做过伪职的家族统统清洗掉,算是让大明的世代为官士绅家族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
后来又靠着清洗藩王,把其他宗室旁支的冗员开支也砍掉了至少九成。当时唯一剩下的就是皇族本身的开支还没怎么削,有点不能服众。
现在朱常淓居然自己觉悟挺高的,虽然以后还是不能砍皇帝和太子、皇子们活着时候的吃喝玩乐住行开支,但能把死后白白浪费的治丧费用砍掉一大半,也算一碗水端平了。
或许这也是一个信佛的、看得开的艺术家皇帝,能够做的少数几件好事了吧。
朱常淓吩咐完全部后事后,翰林制诰当着大家的面,旁边还有司礼监的几个宦官见证,内朝外朝话事人都在,把遗诏的手续走完了。
看到遗诏全部用完印,朱常淓也松了一口气,算是彻底了了心事。
……
朱常淓倒是没有当天就驾崩,但那次回光返照之后,他再也没什么彻底清醒能处理政务的时候了,
每况愈下又拖了大半个月,最后于隆武十八年八月初二,正式于乾清宫驾崩。
八月初三至初五,朱树人、朱毓婵和朱慈煜当然要戴孝守灵,三天不能吃荤腥也不能喝酒。
另外,因为大明其他皇帝都是生前就造陵,而朱常淓是病重后才开始,所以下葬还需要等几个月的施工——这也是没办法的,大明其他皇帝在位时,国都位置很稳固,而朱常淓一直没明确表示他不回北京,所以不能提前太久在紫金山上大兴土木。
也幸亏他临时才造,要求前前后后几个月就完工,也就不能花费太多规模太大。大明礼部官员看风水的水平也不差,跟后世人眼光差不多,所以朱常淓就被葬在了紫金山上某些平行时空后世统治者的选中的地皮上。
最后连丧礼和造陵,加起来一共花了三百多万两,考虑到朱常淓在位十八年大明的国运上升,这点花销是不过分的,只有他伯父的四分之一。
朱树人给岳父治完丧后,还顺势定下一条铁律:后世大明天子身后事总开支不能超过两百万两,理论上是丧事一百万、造陵一百万,相互之间可以稍微拆借,但总金额不能超。
八月初六,朱慈煜守灵礼毕,脱下孝服,在乾清宫灵前登基。朱树人依照遗诏成为摄政王,并且把太师之类可以加的头衔荣誉都加一下。
内阁首辅依然还是史可法,但史可法患病,暂时就由张煌言代行。
这个权力结构也并不影响朱树人的摄政,因为朱树人是代行皇帝权力的,是“摄”,而内阁只是“辅”,朱树人是最终拍板的角色,这在大明之前两百八十年里并没有先例。
一切升赏册封昭告天下,至于改元,那还得等等,要明年正月才能改。
而作为皇帝生母的朱毓婵,至今也还只是“大长公主”,法理上算是皇帝的姑姑,不能尊为太后。这事儿也急不得,就暂时搁置好了。
朱树人并没有打算在自己全权摄政这几年里做这种操作,吃相太难看了。要是他老婆变成了太后,天下人会怎么看他。
至少至少也要等他儿子将来亲政之后再说。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