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山中秘境  我在异界有座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在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之间,藏着一处清幽静谧的山谷。看小说就来  一架历经惊心动魄追逐的运输飞船,突破巫师联盟布下的天罗地网拦截后,死里逃生的抵达此地。  飞船外壳残留着战斗痕迹,坑坑洼洼的破损触目惊心,  他捧起贝壳的瞬间,脚下的沙粒忽然微微震颤。那不是海浪的余波,也不是远处渔船引擎的震动,而是一种从地底深处传来的、极低频率的共鸣,仿佛整片大地都在轻轻呼吸。小男孩愣了一下,却没有松手。相反,他把贝壳贴在耳边,像所有听过海潮声的孩子那样但这一次,他听到的不是风与水的回响。  是钟声。  微弱,遥远,却清晰得如同在颅骨内敲响。一声,两声直到第八声落下,第九声迟迟未至,却在他胸口激起一阵温热的涟漪。他眨了眨眼,低头再看手中的贝壳,发现壳面正缓缓浮现出一圈圈金色纹路,与百年前苏晚拾起的那一枚如出一辙。  “妈妈说海边不能乱捡东西。”他小声嘀咕,可脚步却没有后退。反而向前走了几步,目光投向海平线。那里,晨雾尚未散尽,隐约有光点浮动,像是星星坠入了水面。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的觉醒者几乎在同一刻睁开了眼睛。  在北极圈内的共感学院分部,一名正在冥想的女孩猛然抬头,手中水晶珠剧烈震颤,投影出一片陌生海岸的画面正是此刻小男孩所在的沙滩。她猛地站起身,冲向通讯终端:“北太平洋节点激活了第九柱蓝焰波动增强百分之三十七这不是模拟信号,是真实共振”  在非洲草原的祭坛旁,那只封存于琥珀中的发光飞蛾再次振翅,释放出一段全新的影像:画面中,九根巨柱已完全点亮,第十扇门的轮廓在虚空中浮现,门缝间溢出无法形容的光,既非白昼也非黑夜,而是某种超越时间的存在状态。长老跪倒在地,泪流满面:“预言成真了愿启之城开始呼唤下一个引路人。”  而在亚洲腹地那座荒废孤儿院里,午夜十二点的摇篮曲提前响起。广播系统自动播放,歌词依旧不变,但这一次,最后一个音节延长了整整七秒,形成一个奇特的频率波段。监控显示,方圆十里内所有儿童的脑电波在同一时刻同步跳动,进入深度共感态。  这一切,小男孩全然不知。他只是觉得心里暖暖的,像是被谁轻轻抱了一下。他把贝壳小心翼翼放进裤兜,转身蹦跳着往家跑,嘴里哼起一支自己也不记得何时学会的调子那是百年来无数孩子口耳相传的无词之歌,旋律简单,却蕴含着足以撼动现实结构的频率。  他家住在一个临海的小渔村,父亲是退伍军人,母亲经营一家小小的杂货铺。晚饭时,他把贝壳拿出来放在桌上,说:“我今天听见钟声了。”  父母相视一眼,笑容僵了一瞬。  他们当然知道这个词意味着什么。过去百年,“钟声”已成为文明重启的象征,写进教科书,刻在纪念碑上。每个孩子入学第一天都要观看苏晚与追光小组的纪录片,学习如何辨认内心的共鸣。可真正“听见”的人极少,每一代不过数十,甚至个位数。  “你真的听见了”母亲轻声问,手指不自觉地抚过自己手腕上的旧怀表那是她童年觉醒的信物,多年未曾启动。  男孩点头:“它在我心里响了八下,第九下卡住了,但我感觉它快来了。”  父亲沉默良久,终于起身走到墙边,取下一把锈迹斑斑的铜钥匙。那是他小时候从祖母阁楼找到的遗物,曾让他梦见一座漂浮在云中的图书馆。他将钥匙轻轻放在贝壳旁边。  刹那间,两者同时发光。  金纹与蓝光交织,在桌面上投射出一幅动态星图:九大守护柱环绕中央空缺,第十扇门悬浮其上,门环形状竟是一枚贝壳的轮廓。星图下方浮现出一行古文字,源自早已失传的“梦语”:  “拾贝者非一人,乃千心所向;启门者非一力,系万念同频。”  那一夜,村庄陷入奇异的宁静。没有虫鸣,没有犬吠,连海浪都变得缓慢而规律,如同某种巨大生命的心跳。村民们陆续醒来,发现自己做了同一个梦:他们站在镜湖边缘,脚下冰层透明,下面沉睡着无数城市。湖中央,第九根巨柱顶端的蓝焰剧烈摇曳,似乎在等待什么。  而最年幼的孩子们,则在梦中看见了一个身影不是苏晚,也不是阿梨,而是一个模糊的小男孩,手握发光贝壳,站在即将开启的第十扇门前。  第二天清晨,男孩发现自己的影子变了。  阳光下,他的影子并非随身形移动,而是独立延展,化作一条由无数细小光点组成的路径,直指北方海域。更诡异的是,当他闭眼集中精神,竟能感知到千里之外其他觉醒者的存在有的在奔跑,有的在歌唱,有的正凝视某件信物出神。他们的思绪如河流汇入海洋,在他意识深处形成一片温暖的共鸣场。  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留在这里。  三天后,他背着一个小包离开了家。包里装着干粮、水壶、贝壳,还有父亲偷偷塞进去的一张老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共梦之域”的位置,以及沿途可能存在的八个“火裔驿站”。母亲没拦他,只在他出门前抱住他很久,低声说:“如果你听见第九声,请替我们也听一次。”  他点头,转身踏上沙滩。  旅程比想象中顺利。每到一个村庄或小镇,只要他提起“钟声”,总会有孩子悄悄靠近,掏出藏匿已久的信物:一枚会变色的玻璃弹珠、一本写满奇怪符号的作业本、一只总是指向午夜十二点的玩具手表当五个以上的孩子围在一起分享梦境时,空气中便会浮现虚幻的城市轮廓,街道蜿蜒,塔楼林立,中心是一座从未见过的巨大拱门,门楣上镌刻着十个字:  “此门为愿而来,因信而开。”  这些景象被卫星捕捉,迅速传遍全球。新一代科学家称之为“群体潜意识具象化现象”,但更多人选择相信古老的解释:这是新城在召唤它的居民。  一个月后,男孩抵达共梦之域边缘。湖面依旧平静,九根巨柱的幻影高悬天际,前八根已有守护者盘坐其上,闭目冥想。第九根顶端的蓝焰稳定燃烧,却始终无法触及第十扇门的门槛。  阿梨已不在湖边。  取而代之的是一位身穿素白衣裙的少女,约莫十六七岁,眉眼清秀,手中握着一串由九颗水晶珠串联而成的项链。她站在阶梯起点,静静等候。  “你来了。”她说,声音不大,却穿透风浪。  “你知道我会来”男孩问。  “我不知道你是谁,也不知道你叫什么。”少女抬起手,指向他裤兜里的贝壳,“但我认得信物。它是第九次轮回的承梦贝,只有当全球百万儿童同时梦见同一座城时,才会诞生。”

    男孩怔住:“一百万个孩子一起做梦”  “已经发生了。”少女轻声道,“就在昨夜春分。从南极到北极,从沙漠到雨林,超过一百零三万名儿童在同一时刻梦见了第十扇门开启的场景。这不是巧合,是集体意志的凝聚。”  她顿了顿,望向湖心:“我们等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契机一个能将千万愿望编织成现实的瞬间。你手中的贝壳,就是引信。”  男孩低头看着贝壳,忽然感到一阵强烈的悸动。不只是来自贝壳,更是来自他自己内心深处。那种感觉,就像有一颗种子终于触到了土壤,根须正疯狂生长。  “我要怎么做”他问。  “什么都不用做。”少女微笑,“只要你愿意相信,并把这份相信传递出去。”  她伸出手,掌心浮现出一颗光球,里面旋转着无数孩子的笑脸、歌声、画作、梦境片段。“这是过去百年积累的愿力之核,现在,它需要一个新的容器。”  男孩犹豫片刻,伸手触碰光球。  刹那间,记忆洪流涌入脑海。  他看到了苏晚赤脚奔跑在沙滩上的背影;看到了流浪诗人用炭笔写下最后一行诗后悄然消散;看到了追光小组穿越风暴只为寻找下一个觉醒者;看到了南极科考队员含泪聆听百名儿童齐唱童谣;看到了非洲部落的孩子们围着祭坛跳舞,脚下大地裂开,显露出通往地心的阶梯  他还看到了未来  五十年后,人类不再依赖物质能源,而是通过“共感网络”直接提取情感与想象力转化为动力;城市漂浮在空中,由孩子们的愿望实时塑造形态;战争彻底消失,因为每个人都能听见他人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