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老天想成就刘黑闼一世英名。
风向就是人心所向,胜负的天平开始倾斜。
刘黑闼趁势发起猛攻,杀声震天之中,李神通的阵型崩溃了。
这一仗,他竟然损失了三分之二的人手,而同来的李艺,他的情况也并不比李神通好多少。
李艺的对手是高雅贤。
李艺同样具备绝对优势的兵力,但先胜后败,在他追逐高雅贤时,碰上了急匆匆赶来增援的刘黑闼军队。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那就只有一个解释,李神通已经惨败。
李艺军队的心理崩溃,独木难支。
他们也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整支军队,再无斗志,连最骁勇的薛万均和薛万彻都被俘虏了。
但混乱之中,他们最终也和李艺一样,仓皇奔逃回了幽州。
李唐在军事上的惨败,让刘黑闼有了一段宝贵的缓冲时间,但是,他很快将迎来一个神一样的人物。
也许,李神通和李艺的失败,只是为了让那个人的上位,腾出位置。
那个人,现在有个官职,叫做天策上将。
这是一个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官职,以前没有,以后再也不会有,天下地下,古往今来,只有一个人具备这资格去拥有。
它的主人叫李世民,因为他的战功彪炳,求诸历史和现实,李渊实际上已经没有现存的官位,可以赏赐给他了。
既然没有,那就只能创造,只能以天之义,命名为“天策上将”。
更重要的是,这并不仅仅是个虚名,而是居天子一人之下的实职了。
李世民其余的职位是领司徒,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并且增邑二万户。
这反映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李世民,即使贵为李渊的嫡子,也面临功高不赏的危局。
处此高位,不进则退,一退,或者就是万丈深渊。
外部大敌已去,内乱将生,这才是李唐最大的心腹之患。
相对于一般亲王实封七千户,极限是一万户的规格来说,李世民已经大大超越。
而李世民还有个重要的职位,他兼任尚书令,这是六部尚书的头领。
尚书可为宰相,那尚书令自然也可以称为宰相之中的宰相,事实上,尚书令这个职位,自李世民之后,终李唐一朝,再也无人敢居此位。
如果说这些职位,在当时或是虚名,虽然尊显,却不足以动摇李唐王朝的根本。
但李渊犯了一个政治家,本来不应该犯的错误。
是错误,不是失误。
他竟然让军界老大,又是皇子的李世民单独开府,对于一个政治老手来说,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这将引发严重的危机,将在事实上,在李唐内部形成两个互相对立的朝廷。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二个朝廷,不管当时成立之时的想法,或者势力大小的对比如何,最终一定只能剩下一个。
也许,在某个时刻,李渊或许真的曾经考虑过,李世民做自己继承人的可能。
李世民的天策府成立。
当世的文臣武将,归之若鲫,人才之盛,并不弱于李渊的朝廷。
一个好汉三个帮,何况李世民在李唐开国之战中,独撑危局,当世英雄,尽入其麾下。
他有几个极有名的帮手。
房玄龄和杜如晦,在李世民成为唐太宗后,被后世尊为“房杜”,他们是政治长才,让李世民从战时的征伐生涯中脱离出来。
他们预见了大一统以后,需要面临的政治局面。
由军入政,是走上帝位的必然过程。
房玄龄曾经对李世民苦口婆心地劝说过:“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
其实,房玄龄这句话,是摆明了想让李世民做皇帝,是大逆不道。
因为,当时李世民不过是李渊的第二子,皇太子是嫡长子李建成,为人子,为人臣之道,自然是谨守藩王之位,哪里需要经营四方?
这不摆明就是要他力争皇太子之位,然后做皇帝吗?
李世民的回答也非常有意思,他听了房玄龄的话,如梦初醒似的说:“尔不言,几失此人矣!”
这句话也足以印证,在李世民和他的幕僚群体中,已经非常明确地,以夺取皇太子之位为第一阶段的目标。
于是,李世民上奏李渊,让杜如晦成为自己随身僚属,没有让他离开天策府。
当时,外放李世民的僚属,是李渊的政策。
或者他也觉得这个儿子的势力和实力,甚至的心态,都过于强盛了,需要为他修枝剪叶。
而李世民的回答和留下杜如晦,非常明显地表明,他李世民绝对不是只做一个藩王的料,经营四方,天下之主,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李世民天策府上下同心,从一开始就有夺嫡之意,君临天下之志,
但李渊只能一步步来。
他还需要李世民的战力,李世民也需要先完成扫平天下这个小目标。
李世民再次成神的机会来了。
李神通实在太不经打了,整个朝廷之中,除了李世民,当然还有能打的人,但他们现在远在江南平叛,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