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两千六百八十二章 高级审美  重生之乘风而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其中草书更是以其奔放、洒脱的风格独树一帜,能够蕴含中国书法中最多的变化,能够最鲜明地体现作者个人风格和情绪,是所有中国书法家都渴望摘取的艺术明珠。”
    “黄庭坚作为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其草书在继承晋唐遗韵的同时,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他的创作如同一位酿酒师,经过岁月的沉淀,他酿造出了艺术中最为醇厚的滋味。从早年的学习之路,到与名家的切磋,他成熟后的作品无不显示出深厚的功力。而他晚年这幅多达一千多字,长达十六米多的作品,这不仅是草书技法的一次极致展现,也是黄庭坚个人艺术生涯的一次辉煌巅峰。”
    “他的草书风格不仅有晋人、唐人的余绪,也受当时书法界风气的影响,求新求变,讲求对传统的继承与个人悟性的结合,融入了他个人的情感与体验后,达成对传统的突破。”
    “通过游、荡、飘的笔法,使得字形多变,错落有致,在结构上精心布局,实现了视觉与情感的统一,严谨而富有节奏感。”
    “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如同音乐的节拍,有着自然流畅的感觉。书法的叙述性不仅仅体现在字符的语义上,更在于其构成的整体性,传达出一股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流动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魅力所在。”
    讲到这里,周至伸出右手食指,开始在空中摹拟临帖“这样的草书如天籁之音在耳畔回荡,通过大胆的笔触与流畅的字形转换,时而沉稳,时而飞扬,令人仿佛置身于一场历史的交响乐中,其流畅转换犹如诗歌的节奏,让整幅作品的气韵生动而鲜明,在阅读这幅作品时,观者不仅能感受到其字形的美,还能体会到流畅的笔道所传达的意韵与力量。”
    旁观者看着周至手上的动作,感觉就好像是一个高明的指挥家在指挥一场交响乐一般,周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观者有了一种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如何通过手腕动作带动笔尖,将个人的情绪,书法的“言外之意”,通过字迹变现出来。
    “黄庭坚不但是爱好者,也是天才,在书道的追求上,从少年到老年,可谓一生如一日,因此到了晚年后,其笔法已经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能够在一副作品中,达到张扬和内敛,澎湃的激情与雄浑的力量完美统一的境界。”
    “元祐之后,黄庭坚遭遇了党争政治带来的残酷打击,但也正因为这次个人经历中的重大变故,促成了他书风的再次变化。”
    “他自感悟后,描述自己在书法上的顿悟时提到,‘下笔飞动,与元祐所书大异。’这之后的书法作品,展示了他在技法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说道这里,周至已经临到了最后一句“先国家之忧,而后私仇也”的“也”字上“这个‘也”字拉出了长长的一道,气势贯通一气呵成。足见他最后一笔带着强烈的情绪。”
    “实际上他把自己对党争的看法,自己人生的起伏,完全的蕴藏在笔墨中,通过这一笔带了出来。我们后辈观摩临习,完全能够体会到他内心的悲愤!”
    周至的书法水平已经相当不弱,虽然草书临得少,但是读贴的本领却是有的,临帖的基本功也是有的,所以经过他连比划带解读,跟着他观看作品的人,也对中国书法艺术有了一层更加深刻的体会。
    尤其是对于书法中的一些细节处理,比如对于转折的处理,对于连笔的处理,对于飞白的运用,在这么大一篇作品里,可以将各种运用的例子都找得出来。
    然后再对比这些细节,观者才明白过来,啊,原来黄庭坚这样的大书法家,已经将寻求变化,避免重复刻进了自己的骨子里,同时还要符合结字章法,也就是汉字美学的基本逻辑,戴上枷锁再跳舞的传统也没有丢。
    许多咋一看上去都差不多的笔画,经过周至一讲解,大家才发现原来书法家的处理方式全都不一样,而所有的这些,都发生在草书艺术这一迅捷跌宕,如电光火石兔起鹘落的创作方式当中,艺术家的手眼脑已经达至了高度完美的和谐境界,一种忘却自身,让灵感完全脱离了肢体拘束的境界。
    对于周至来说,能够近距离体会黄庭坚书风最完美最细腻的载体的机会并不多,哪怕是现代科技最精美的复制品,也复制不出现场观摩作品时能够感受到的,这种笔触的流转和变化。
    “宣纸和毛笔都是十分敏感的工具,力道方向甚至节奏的些微变化,都能够通过它们忠实地记录下来,而这些信息却很难被复制品承继与表达。”周至最后总结道“因此书法从明中期以后,逐渐出现了碑学与贴学之分,发展到了后来,甚至影响到了古文字研究流派的形成。”
    “这也是诸多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文明的出现最早是原始朴素的,其后渐渐发展到精细繁琐,但是再抵达一个高度之后,又会开始出现大量的精简。”
    “随着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这样的精简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得以全面的体现,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饮食,衣着,甚至音乐,电影,都是如此。”
    “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将之定性为美与艺术的衰亡,我个人更倾向于反过来理解,那就是无论我们多么的烦恼于生活的匆忙,也还是没有忘记,用能够让心灵沉醉的方式来犒劳自己。”
    “哪怕这样的沉醉越来越少,时间越来越短,却依然能够反映出数千年前中国思想家孟子的那句名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大厅里响起了大家的掌声,面前这个中国青年的这番讲解,让在座大多数本身就是东方艺术爱好者的人,对于东方艺术王冠上最耀眼的那颗明珠——书法艺术,有了一次更深的理解。
    他们很容易欣赏瓷器,青铜器,玉器,雕塑,甚至不按西方透视美学逻辑绘制的壁画,图卷,他们也都能理解,但是书法,的确有些超纲了。
    今天周至从最早的甲骨文到最晚出现的草书,给他们科普了一回后,所有人都不由得升起了一种优越感——原来我们这么喜欢东方艺术史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波审美,它的确够高级啊!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其中草书更是以其奔放、洒脱的风格独树一帜,能够蕴含中国书法中最多的变化,能够最鲜明地体现作者个人风格和情绪,是所有中国书法家都渴望摘取的艺术明珠。”
    “黄庭坚作为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其草书在继承晋唐遗韵的同时,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他的创作如同一位酿酒师,经过岁月的沉淀,他酿造出了艺术中最为醇厚的滋味。从早年的学习之路,到与名家的切磋,他成熟后的作品无不显示出深厚的功力。而他晚年这幅多达一千多字,长达十六米多的作品,这不仅是草书技法的一次极致展现,也是黄庭坚个人艺术生涯的一次辉煌巅峰。”
    “他的草书风格不仅有晋人、唐人的余绪,也受当时书法界风气的影响,求新求变,讲求对传统的继承与个人悟性的结合,融入了他个人的情感与体验后,达成对传统的突破。”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