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二使者走后,章越目光烁烁。
户部尚书陈?,礼部尚书苏辙知道章越此时此刻必在筹谋大事。
事实上,二人想的没错。
没有联络上北阻卜不要紧,拔思巴部和汪古部对辽国本身也是时叛时附,辽国对这...
林子涵归隐江南后,虽远离庙堂,却依旧心系天下。他每日讲学授徒,批阅书卷,或与农夫共话桑麻,或与匠人共议水利,将新政之理化为民间之实。他深知,真正的变革,不在于一人之力,而在于制度之根深蒂固,民心之觉醒。
这一日,林子涵正于山间讲学,忽见一名身穿青衫的年轻学子急匆匆赶来,神色焦急。那学子一见林子涵,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高声道:“林大人,江南大旱,田地龟裂,百姓饥荒,地方官吏却贪墨赈灾粮款,百姓苦不堪言,恳请林大人出山主持公道!”
林子涵闻言,眉头微皱,缓缓起身,扶起那学子,沉声道:“你且起来,详细道来。”
那学子哽咽道:“江南数府连月无雨,稻田干涸,百姓无粮可收。朝廷虽有赈灾令,然地方官吏借机克扣,甚至将赈灾粮高价售卖,致使百姓愈加困苦。更有甚者,竟有饥民暴起抢粮,被官府以叛乱之名镇压,死伤无数。百姓走投无路,唯有寄望林大人出面主持公道。”
林子涵听罢,心中怒火翻腾,面上却依旧平静。他缓缓踱步至窗前,望向远方,良久方道:“新政推行多年,竟仍有此等恶吏横行,实为我之过也。”
他转身对众弟子道:“诸位,我虽已归隐,然百姓有难,岂能袖手旁观?你们愿随我同行,共赴江南否?”
众弟子齐声应道:“愿随先生同行!”
林子涵点头,即刻收拾行囊,次日便启程前往江南。
抵达江南后,林子涵所见所闻,令他心痛不已。昔日繁华之地,如今满目疮痍,田间荒芜,村庄破败,百姓面黄肌瘦,街头乞讨者络绎不绝。更有甚者,竟有孩童因饥饿而死,尸体横卧街头,无人收殓。
林子涵当即命人设立临时赈灾所,亲自监督粮食发放,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落到百姓手中。他同时召集江南各地乡绅、士族,于城中设宴,晓以大义,劝其开仓放粮,共渡难关。
然而,江南豪族中,亦有不愿配合者。其中一位姓王的豪族子弟冷笑言道:“林公,如今你已非宰相,朝廷之事,岂是你能插手的?我们这些地方豪族,自有安排,你又何必多此一举?”
林子涵淡然一笑,道:“阁下所言非虚,我如今确非宰相,然我今日来,非为权势,而是为民请命。若阁下不愿相助,那便请做好准备,迎接朝廷雷霆之怒。”
那王姓豪族子弟脸色微变,终是答应开仓放粮。
林子涵随即上书皇帝,请求彻查江南赈灾粮款克扣一案,并建议设立“监察使”制度,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员巡视各地赈灾情况,防止地方官吏贪墨。
皇帝阅信后,震怒不已,即刻下旨,命御史台彻查江南赈灾案,并派遣监察使巡视各地。
不久之后,江南数名贪官被革职查办,赈灾粮款得以清查,百姓生活逐渐恢复。
林子涵并未因此而满足,他深知,仅靠一次赈灾无法根治问题。他提出“水利兴农”之策,建议朝廷拨款修筑水渠、堤坝,改善农田灌溉系统,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干旱。
此策获得皇帝采纳,并在全国推行。数年后,江南水利系统初具规模,农田灌溉得以保障,百姓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日益改善。
林子涵虽未再入朝堂,然其影响力依旧深远。他所提出的“监察使”制度,成为朝廷监督地方政务的重要机制;他所倡导的“水利兴农”,亦成为后世治理农业的重要理念。
某日,林子涵于山中漫步,忽见远处炊烟袅袅,田间农夫劳作,孩童嬉戏,心中顿生感慨。
他想起当年初入仕途时的豪情壮志,想起赵廷玉老师的谆谆教诲,想起那些与沈文博共谋新政的夜晚,想起自己一次次挺身而出,只为守护这片土地上的百姓。
如今,一切已然不同。
新政已成制度,民心可用,国势渐强。
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已完成。
夕阳西下,霞光映照山川,林子涵站在山巅,望着远方。
风起云涌,江山如画。
他闭上双眼,嘴角浮现一抹淡淡的笑意。
这一夜,他睡得很安稳。
林子涵辞去宰相之位后,虽退居幕后,却依旧密切关注朝政。他深知,改革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推动与完善。即便不在庙堂之上,他仍以布衣之身行走于民间,倾听百姓疾苦,为新政的深化提供方向。
这年冬末,京师突降大雪,连绵数日不息,城中道路积雪盈尺,百姓出行艰难。更令人忧心的是,许多贫民区房屋破旧,难以抵御严寒,已有不少人冻伤甚至病亡。
消息传至林子涵耳中,他立即召集沈文博商议对策。
“往年冬季,朝廷皆有赈济措施,但多被地方官吏克扣,真正落到百姓手中的寥寥无几。”林子涵沉声道,“如今新政已推行多年,若再发生此类事,实属不可原谅。”
沈文博点头:“我即刻命人清查京城各处义仓存粮情况,并调拨棉衣、炭火送往受灾最重的区域。”
林子涵又道:“此外,还需派遣医者巡诊,防止疫病趁虚而入。同时,可令工部组织工匠修缮危房,确保百姓安度寒冬。”
沈文博领命而去,林子涵则亲自前往皇宫,向皇帝陈情。
皇帝听罢,皱眉道:“朕亦听闻此事,正欲召见户部商议赈灾之事。”
林子涵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次赈灾不应仅限于京城,应通令全国,凡受雪灾影响之地,皆需及时施救。否则,恐生流民之患。”
皇帝思索片刻,终是点头:“好,朕即刻下旨,命各地开仓放粮,不得延误。”
然而,就在诏令下达不久,一封来自江南的急报送至林子涵手中??当地豪族借机囤积粮食,抬高米价,致使百姓买不起粮,多地出现饥荒迹象。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