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万邦来朝(第二更)  寒门宰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林子涵看完信后,脸色凝重。他立刻派人通知沈文博,并亲赴江南督办此事。

    抵达江南后,林子涵发现情况比预想的更为严重。许多乡村因积雪封路,无法运送粮食,百姓只能靠家中仅存的一点口粮勉强维持。更有甚者,竟有孩童饿死街头。

    面对此景,林子涵怒火中烧,当即下令:

    “凡私自囤积粮食者,一律抄家;凡哄抬物价者,按律严惩;凡官员失职,致百姓饥寒交迫者,革职查办!”

    沈文博迅速行动,调集附近州县粮食,组织百姓修路运粮,并在各村设立临时粥棚,供饥民果腹。

    与此同时,林子涵亲自拜访几位江南大族,劝说他们开仓放粮,共渡难关。

    其中一位世家子弟冷笑道:“林公,如今你已非宰相,何必如此劳神?我们这些富户自有安排,岂是你一句话就能左右的?”

    林子涵淡然一笑:“阁下说得不错,我如今只是布衣。但我今日来,不是以权势压人,而是以理服人。若你们不愿施以援手,那便请做好准备,迎接朝廷雷霆之怒。”

    那位世家子弟脸色微变,最终答应开仓放粮。

    短短数日,局势得以缓解,百姓感激涕零。

    事后,林子涵上书皇帝,建议设立“冬季赈灾专项基金”,由朝廷每年从税收中拨款储备,专用于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此举获得皇帝采纳,并在全国推行。

    春回大地之时,江南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林子涵站在田间地头,望着农夫耕作的身影,心中感慨万千。

    “赵老师,您当年所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终于有了真正的意义。”他轻声说道。

    回到京城后,林子涵并未急于复出,而是继续隐居乡野,潜心著述。他将自己多年来的治国理念、改革经验整理成册,命名为《新儒策论》,并广为流传。

    此书一出,震动朝野。许多年轻士子争相阅读,将其奉为治世经典。更有不少地方官员以此为蓝本,制定新政,推动治理。

    沈文博曾问:“林兄,你为何不肯复出?以你的威望,若重返朝堂,定能继续推进改革。”

    林子涵微微一笑:“变革天下,不在一人之功。如今新政已深入人心,百姓皆知自治之道,官员亦渐趋清明。我若再出,反倒会让众人依赖于我,而非依靠制度本身。”

    沈文博听后,默然良久,终是点头:“你果然比我看得远。”

    这一日,林子涵正在书房整理文稿,忽有一名少年求见。

    那少年衣衫朴素,神情恭敬:“小人李承泽,乃寒门学子,蒙‘奖学金’资助,得以入太学院读书。今已考中进士,愿效忠朝廷,践行林大人所倡之新政。”

    林子涵看着眼前这位年轻人,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他起身,亲手扶起少年,语重心长道:“孩子,记住,为官者,当以民为本。不论身处何职,皆不可忘初心。”

    少年郑重叩首:“小人谨记教诲。”

    林子涵望着窗外,阳光洒落,庭院之中花开正好。

    他知道,这个时代,已经悄然改变。

    而他自己,也完成了使命。

    转眼间,又是数载春秋流转。林子涵虽远离庙堂,却始终未曾真正隐退。他的身影时常出现在乡野之间,与农夫同耕,与匠人共话,体察民情,思考新政如何更贴近百姓生活。

    某年秋,北方边境传来战报:北狄部落蠢蠢欲动,屡次侵扰边关,劫掠村庄,杀戮百姓。朝廷震动,皇帝急召众臣议事。

    沈文博时任兵部尚书,主持军务。他在朝会上力主备战,加强边防,并提议召回林子涵,以其才智辅佐决策。

    皇帝犹豫许久,终究未允:“林卿已归隐,不宜再扰其清净。”

    沈文博只得作罢。

    然而,边境战事愈演愈烈。北狄大军突破防线,攻陷数座边城,百姓流离失所,烽烟四起。

    此时,林子涵在江南访学途中,听闻边疆告急,眉头紧锁。

    他连夜赶回京城,直奔皇宫求见皇帝。

    皇帝见他风尘仆仆而来,神色复杂:“林卿,朕知你心系社稷,然你已卸甲归田,何必再涉险境?”

    林子涵拱手道:“陛下,臣虽已退隐,然国家有难,岂能袖手旁观?边疆战乱,不仅关乎将士生死,更牵动千万黎民命运。臣愿暂返朝堂,助陛下平定外患。”

    皇帝沉默良久,终是点头:“林卿既愿出山,朕自当倚重。然此番归来,非为权位,只为苍生。”

    林子涵拜谢:“臣唯愿社稷安稳,百姓安宁,别无所求。”

    于是,林子涵重新入朝,协助沈文博制定边防策略。

    他提出三项举措:一是整顿边军,肃清贪腐,提升战力;二是招募民兵,训练义勇,增强防御;三是修筑长城,增设哨所,以防敌军突袭。

    三管齐下,成效显著。短短数月,边军士气大振,民兵组织初具规模,长城防线得以加固。

    北狄首领见汉军戒备森严,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退兵。

    战事平息,边疆重归安宁。

    皇帝感念林子涵之功,欲再度任命其为宰相。

    林子涵却婉拒:“陛下,臣已老矣,且志在山水之间,不愿再卷入纷争。如今新政已稳固,边防亦无忧,臣心愿已了,愿归故里,安享余生。”

    皇帝叹息:“林卿之心,朕铭记于心。然若有大事,朕仍盼你能鼎力相助。”

    林子涵拱手作揖:“陛下厚爱,臣铭感五内。若国有危难,臣必倾尽全力。”

    于是,林子涵再次退隐,回到江南,在一处青山脚下建屋而居,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他每日晨起读书,午后讲学,傍晚漫步山间,与樵夫渔父谈笑风生。日子虽平淡,却充实自在。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