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14.最终剪辑权【求订阅】  华娱,我的老婆我自己捧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不过!
    既然《长津湖》和《水门桥》已经上映,
    那陈晖也就空了下来。
    基本上没怎么考虑。
    陆晨直接把《申公豹》的剧本发给了陈晖。
    不管他想不想拍。
    这都是他接下来的任务。
    对于公司安排的任务。
    陈晖那边也没有任何的意见。
    不过。
    另外一个人哪里,却出了事。
    那就是陈思成。
    当陆晨拨通他的电话说明来意之后。
    他的反应是这样的。
    “等等。”
    陈思成道:“你应该知道我还在忙《唐人街探案3》的电影后期吧,虽说大多数工作都是别人在做,甚至剪辑也有专门的剪辑师负责,但我这个导演也得一直盯在这才行啊,否则我怕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拍出来的东西……”
    这话不是危言耸听。
    在好莱坞,
    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导演没有最终剪辑权。
    当然,
    导演可以进入剪辑室,与剪辑室沟通,甚至可以监督剪辑师剪片,但最终的影片镜头取舍,由剪辑师来决定。
    为何有这样的规定呢?
    这要从片场开始说起。
    试想一下,如果作为导演,
    每天都在片场看拍摄效果,但除了监视器之外,还会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出现在视野当中。
    如布景旁边有一排灯,
    如演员在画外准备,
    如工作人员在围观,还有各种扰人视线的布局等等。
    这些东西其实导演都会不知不觉记在了脑子里,而这些记忆会直接影响素材后续在剪辑上的判断。
    有时候甚至没有拍到的镜头细节,导演也会记在脑海里,但他已分不清,会为了一个效果,从十几个小时的素材内去找一个本身不存在的镜头。
    说白了,
    导演有时候会被大脑欺骗了。
    另外最常见的还有导演往往不舍得把自己花了大价钱、或者是重拍了很多条的精美片段扔掉。
    舍不得放弃一些自己很用心的镜头,这样很容易出现影片拖沓的问题。
    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导演就如同毁了自己的作品,因为他忽略了观众的感受。
    导演也许对剧本和故事角色都很了解,但也由于太了解,反而忽略剪辑上的细节。
    如两班人马,谁是正派谁是反派,导演心中很清楚,
    在剪辑上自由来回切换,
    但观众是不知道的,
    如果没有理清楚剪辑的逻辑顺序,就很容易让观众对不上号。
    而剪辑师在这种情况下,在熟悉故事的基础上,一点点细节去调整,让镜头来回切换也不会让人物调度混乱。
    国外合格的剪辑师,
    其实必须像导演一样了解视听语言、光影节奏、叙事结构、服化道等我们熟知的方方面面,在影片进行第一次剪辑时,多数都是在没有导演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影片创作。
    当然,
    我们也会看到很多优秀的导演剪辑版影片。
    如果作为导演的你真的要剪片,确保在第一遍剪好后,一定要让尽可能多的观众一起在大屏幕上观看影片,收集反馈意见,客观进行修改。
    哪个场景人物线没看明白?
    哪些地方过渡太突兀?
    哪些镜头根本没起到效果甚至是被认为是无聊的?
    每场戏是否逻辑清晰?
    先从大场次去考虑,然后再从单帧去考虑。
    其实最保险的还是交给剪辑师去为导演完成剪辑工作。
    作为导演,要处理的事情已经够多了,拍摄镜头,现场把控,演员调度等等,很难避免自己在剪片的时候不受干扰。
    所以如果你聘请了剪辑师,在第一次的剪片工作,不要去打扰剪辑师的创作,也许影片将会让你眼前一亮。
    然后再去收集反馈意见,和剪辑师沟通交流,把这些宝贵的客观意见融入到影片的修改当中,相信这个片子最终出来绝对不会差。
    至于国内的话。
    则恰恰相反。
    基本上有名气的导演都拥有剪辑权。
    这也是陆晨为什么不放心国师他们开拍的原因。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