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21章 破镜难圆  终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蒙军的突然撤退,其实有些出乎李瑕的意料。
    也许是他太高看自己,但他认为忽必烈若这样灰熘熘地退走,北地难免有一部分人会起观望的心思。
    对手突然露出这么大一个破绽,也许是有解决之法,但无论如何李瑕都得把握机会。
    突破口有几个顺天张家、藁城董家、东平严家,甚至因为俘虏了郝天益,还可试试说动太原郝家归附。
    世侯之中,最有可能拉拢的自是顺天张家,但李瑕并不想先以顺天张家作为突破口。
    原因很多。
    最简单的一点,保州那个位置处于蒙古势力包围中,忽必烈对张家有所防备,并不给机会让张家起兵、并将全族家卷带到关中。
    李瑕所求的,一直都只是等适合的时机,比如他北伐之时,能让张柔兴兵响应即可。
    他要的是张家的兵权,以及在河北的声望,这些带不走,也不是几个张家兄弟叛逃过来就有用。
    没有必要太早让张家反水,至少要等拿下河南。
    但可以借此机会多亲近一番……
    东平严家、藁城董家、太原郝家也不会归附,但家中有重要人物在李瑕手上,可以搞些小动作。
    而现在若想搅动局势,杨大渊才是最好的突破口。
    杨大渊的长兄叫杨大全,曾是曹友闻帐下统制,在抗蒙战场上战死。
    杨大全留下两个儿子,杨文仲、杨文安,兄弟俩在父亲殉国之后就投奔杨大渊,守运山城、大获城。
    杨大渊在投降之前,还斩杀了前来劝降他的叛臣。这时,他们一家人既有川蜀柱石,又有忠烈之后……
    “我这一年,在延安府与杨大渊作战,与他对阵叫骂,也听过他一些事。”
    张珏本不想说,他不喜欢杨大渊。
    但既是借机为了瓦解蒙军在延安的形势,他还是道:“杨大渊说他本不愿投降,但为乞活大获城数万人性命,只好为民背国。”
    “为民背国?”
    张珏摇了摇头,道:“叛国之臣,招降他又有何用?像他这种降臣,再降而复叛,名节毁尽,家族便完了。纵观青史岂有反复之辈有好下场的?他嘴上说得漂亮,其实心里明白,不会再归返的。”
    “我们又不是宋廷。”李瑕有些随意,道:“因为宋廷太腐朽了,他只好投降异族,但发现了更光明的政权,于是弃暗投明,很正常。”
    “他不是因为‘宋廷的腐朽’而投降的。”张珏纠正道:“他是为了家族前景。”
    “何必较真?”李瑕道:“只要能削弱忽必烈、增强我们就可以。”
    张珏点了点头,问道:“你想怎么做?”
    “我先见他一面吧。”
    “好,我来安排。”
    李瑕并不能在延安久驻,点点头,道:“希望能尽快吧。”
    ~~
    塞门寨。
    塞门在延州城西北二十里,乃是当年范仲淹所修筑的。
    宋、西夏的交战更多时候都是这样修筑城寨,屯兵营田,互相对峙。只有这种打法才有足够的粮草来支撑漫长的战事。
    蒙人不擅长这种打法,攻打关中时选择的是迂回包抄。
    杨大渊擅长。
    筑城屯兵,当世比他有经验的人没几个。
    当年随余玠、蒲择之构垒守蜀之人,比他资历老的,也只有王坚,却还在临安荣养。
    便是张珏,论经验也比杨大渊浅得多。
    据垒推进的策略,首先看水路。
    延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延安,流向黄河,塞门寨就在延河边。
    杨大渊占据了延河上游,面对张珏,他在地势上占尽了优势……
    其实,当年蒙哥死时,杨大渊也曾想过反正,复归大宋。
    但当时他家小都已陷在蒙军之中,不好逃离。
    之后北上觐见了忽必烈,被忽必烈之气度折服,他便罢了再叛心思。
    一转眼,已成了蒙古都元帅了,几乎已成为一个新的世侯……
    三月初五。
    杨大渊才刚刚收到合丹、史天泽撤兵的消息,招两个侄子来商议。
    “勐攻一两个月,却攻不破李瑕的防线,大蒙古国愈发不能战了,莫不是国势衰退了?”
    “立国不过数十年,正是最强盛之际,岂可言国势衰退?”说话的是杨文安,他时年二十三岁,生得威风凛凛,眼神冷峻。
    相比之下,他的兄长杨文仲便显得文弱了些。
    杨文仲叹息一声,又道:“但蒙军对阵李瑕,接连吃了败仗,此为不争之事实。我只觉当年投降时几乎就是蒙军兵势最强之时,至于如今……唉。”
    杨文安道:“兄长多虑了,因阿里不哥之乱未曾平定罢了,实力犹在。”
    他并不因蒙军的撤退而沮丧,相反,显得有些兴奋,转身面向杨大渊,拱手道:“叔父,我认为这对我们而言还是好事。”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