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男孩闭着眼,指尖微颤,终于一点点将它搓成了圆形。
当蒸笼掀开,清香扑鼻时,那个男孩第一次主动举起手,打了三个手语词:“我想……吃……自己做的。”
掌声响起,不是因为成功,而是因为勇气。
傍晚,快递送来一只竹编礼盒,寄件人是云南大理的一位白族老太太。附信写道:“听说你们教孩子做饭,我就把我孙女小时候玩的迷你炊具寄来了。一套铜锅铲,一对小石磨,还有一个能烧真火的微型灶台。她说长大要当厨师,可惜十三岁那年病走了。现在,我把她的梦交给你们。”
阿禾打开盒子,里面每件器具都打磨得光亮如新,灶台上还刻着一行小字:“愿烟火不断,愿笑声常在。”
他将这套炊具摆在教室中央,旁边立了一块黑板,写着:“欢迎所有愿意做梦的孩子。”
夜里,阿禾翻出母亲留下的辣酱罐,发现底部竟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展开一看,是母亲年轻时抄录的一首民谣:
> 腊月风吹门环响,
> 娘在灶前忙又忙。
> 一勺盐,两瓢水,
> 三声唤儿归家尝。
> 若有一日我不在,
> 灶火莫熄饭莫凉。
> 米还在缸,柴还在墙,
> 你要记得回来添一膛。
他的眼眶瞬间湿润。
他起身走到院中,点燃老灶,架上铁锅,淘米煮粥。这一次,他放进了母亲的辣酱、朵朵奶奶的桂花、小李带来的川西豆瓣、王素芬母亲日记里的香油滴数……所有他曾接过、见过、闻过的味道,都在这一锅里交融。
锅盖升起白雾,模糊了月亮。
小雨悄悄走出来,靠在他身边,轻声哼起那首《有没有一种爱,可以把人唤醒》。音不高,却穿透寂静。
忽然,手机震动。是教育部发来的正式函件:
“生活记忆课”教材初稿已完成,请您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编写组特别注明:“课程核心章节命名为《无声的灶台》,灵感来源于您的实践。”
阿禾看完,没有立即回复。他走进厨房,取出一本全新的笔记本,封面用毛笔写着四个字:“薪火录”。
翻开第一页,他写下:
“今日清明,祭亡者,亦祭未亡之火。
我们所守护的,从来不是技艺本身,
而是那些藏在饭菜里的叮咛、等待、原谅与重逢。
有人问我为何不愿露面?
因为我深知,真正的主角,
是每一个曾在灶前弯腰的母亲,
是每一双因劳作龟裂却仍愿意揉面的手,
是每一段即使被遗忘也未曾中断的味道传承。
我不过是个引火人,
火种不在我的掌心,而在千千万万个愿意继续点火的灵魂之中。”
写完,他合上本子,轻轻放在灶台正中。
窗外,东方既白。新的一天开始了。
几个孩子早早跑来,在门口排成一列,等着学做清明果。小李站在门前,像一位真正的师傅,逐个检查他们的围裙是否系好,指甲是否干净。
阿禾站在厨房中央,看着这群孩子明亮的眼睛,忽然觉得,这间小小的屋子,早已不只是一个厨房。
它是渡口,是学堂,是疗愈之地,是无数破碎记忆得以重新拼凑的。
他拿起木勺,搅动锅中翻滚的米浆,蒸汽扑上脸颊,如同母亲多年前的吻。
他知道,只要还有孩子愿意靠近灶台,
只要还有老人记得某道菜的做法,
只要还有陌生人因一碗饭而流泪,
这场关于味道与记忆的远征,就不会结束。
而他,将继续以沉默为言,以烟火为证,
在这座城市的深处,
点亮下一簇光。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