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1章你还说过她的坏话?  四合院之饮食男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他们要卖飞机场吗?”

    伏尔加M24刚刚开出招待所的大门,周小玲便忍不住问道:“是打算卖给咱们集团?”

    “嗯,是有这个意愿。”

    李学武较为放松地靠在座椅上,微微眯着眼睛讲道:“还没定...

    清明前夜,雨丝斜织,把四合院的屋檐连成一道朦胧的帘。阿禾坐在厨房门口的小凳上,手里握着一把旧铜壶,正用细布慢慢擦拭壶身上的绿锈。那壶是他从甘肃一位守寡多年的老厨娘那儿收来的,她说这是她丈夫生前熬药用的,每到冬至,他都会煨一壶姜枣茶给她暖身。后来人走了,壶也蒙了尘,直到阿禾翻进她家院子时,它还躺在灶台角落,被老鼠啃去了半圈木塞。

    今晚,他想让它重新冒一次热气。

    小雨推门出来,披着件米色风衣,发梢沾着水珠。她看见阿禾低头专注的样子,没说话,只是轻轻蹲下,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包干桂花,放在他脚边。“去年秋天你晒的。”她用手语比划,“加点进去,会更像小时候的味道。”

    阿禾抬头看她一眼,笑了,点点头。

    他起身进屋,淘米、泡米、切姜片,动作缓慢却精准。这次煮的是红糖糯米粥,专为明日清晨准备??按照老规矩,清明不吃冷食,得有一口热乎的下肚,才算对得起祖先与记忆。锅刚坐上炉,门外传来脚步声,轻而迟疑,像是怕惊扰什么。

    是朵朵。

    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粉色外套,怀里紧紧抱着一个搪瓷饭盒。雨水顺着她的刘海滴落,但她顾不上擦。阿禾连忙迎出去,接过饭盒时触到她冰凉的手指。

    打开一看,里面是一碗已经凝固的豆沙馅汤圆,皮略厚,边缘有些裂口,但排列得整整齐齐,像某种仪式的供品。

    “我……我想让我奶奶尝一口。”朵朵用手语说着,声音虽听不见,可眼神里的执念清晰无比,“她说清明要吃汤圆,不然魂回不了家。可她现在躺在床上,喝不了水,只能抿一点米汤……”

    阿禾看着那碗汤圆,忽然明白了什么。他转身取来一只细筛,将汤圆碾碎过筛,再倒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一点点蜂蜜和桂花。然后他拿出一支医用喂食管,小心地试了温度,递到朵朵面前。

    女孩摇头,自己接过去,双手微微发抖。

    阿禾陪她走到院中那棵老槐树下。树根旁插着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王氏阿婆,喜甜,畏寒。”那是几天前朵朵亲手写的。她跪坐在泥地上,轻轻撬开奶奶的名字,把喂食管缓缓送入,一勺一停,仿佛在喂整个童年。

    夜更深了,雨渐渐歇了。远处传来几声犬吠,还有谁家电视播着戏曲片段。当最后一口糊咽下去时,朵朵伏在地上,额头贴着湿土,久久不动。

    阿禾蹲下,搂住她的肩。

    没有语言,只有心跳与呼吸交织成的安全节奏。

    第二天清晨五点,天还未亮透,厨房的灯已亮起。小李带着三个新学徒提前赶来,他们要在日出前完成一百零八颗素馅青团??这是阿禾定下的规矩:每年清明,心承小馆都要为城市里无亲可依的人备一顿饭。名单来自社区残联、流浪者救助站、养老院失独老人档案,整整一百零八人,不多不少,对应人间百态。

    揉艾草汁、拌糯米粉、包豆沙与马兰头混合的馅料,每个人分工明确。小李负责最后蒸制,火候必须控制在“见汽三分钟即关火”,否则青团会塌陷变黄。他盯着计时器,额角渗汗,手指却不曾颤抖。

    六点半,第一批青团装进保温箱,由志愿者骑电动车送往各处。有个住在桥洞下的拾荒老人,收到后愣了很久,才颤巍巍剥开油纸,咬了一口。泪水顺着他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落,他对着镜头喃喃:“多少年没人记得我爱吃这个了……我妈走之前,每年都给我做。”

    视频传回厨房时,阿禾正在教王素芬剪辑新一期《妈妈还记得的味道》。这一集讲的是江苏南通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每天坚持打卤面,卤子做得一丝不苟,却总把面条煮过头。女儿录下全过程,发现父亲放调料的顺序竟和三十年前完全一致??哪怕他已经忘了她的名字。

    “你看,”阿禾停下播放键,指着画面中老人颠勺的动作,“这不是习惯,是肌肉里的记忆。就像心跳,不需要脑子下令。”

    王素芬红着眼睛点头:“所以我一定要拍完这二十道菜。等我妈彻底忘了我那天,至少还能让她吃到熟悉的味道。”

    上午九点,林浩再次登门,这次带来一份合同:某知名食品集团愿出资千万,收购“心承小馆”品牌及所有配方,并邀请阿禾担任首席文化顾问。“他们说,可以把‘百家合一羹’做成速食包,全国发售,惠及更多家庭。”

    阿禾看完,沉默良久,提笔写下一行字:“若味道成了商品,那炊烟便不再是家的方向。”

    林浩苦笑:“我知道你会这么写。但他们答应不改动任何工艺,甚至连包装设计都由你定。”

    阿禾摇摇头,撕掉合同,在背面画了一幅图:一口灶台,火焰熊熊,四周站着不同年龄、不同衣着的人,每人手中捧着一碗饭,面朝四方。他在图下方写道:“火可以共享,但不能买卖。味道一旦标价,就不再属于最初点燃它的人。”

    林浩收起纸页,没再说劝。临走前,他低声说:“评审委员会又开会了。他们愿意破例,只要你肯露一次脸,哪怕只五分钟,也能重启非遗申报流程。”

    阿禾望着窗外飘起的新雨,轻轻摇头。

    午后,阳光破云而出。一群小学生来参观“无声厨房”,带队老师是陈默介绍来的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孩子们中有聋哑的、自闭的、脑瘫的,但他们走进厨房那一刻,脸上都浮现出难得的放松。

    阿禾让他们围成一圈,每人发一小块面团。他示范如何搓圆、压扁、包馅,然后放进蒸笼。过程中,他始终用手语配合表情沟通,偶尔蹲下来,握住某个孩子僵硬的手,带着他感受面团的延展性。

    一个小男孩始终不肯动手,蜷缩在角落。老师解释说他有重度触觉敏感,连衣服标签都要剪掉才肯穿。阿禾没强迫他,而是取出一只陶碗,倒了些温水,放入几片柠檬和薄荷叶,轻轻推到男孩面前。

    男孩犹豫片刻,伸出一根手指,轻轻点了点水面。涟漪荡开,他忽然笑了。

    接着,他慢慢脱掉手套,将整只手浸入水中。十秒钟后,他抬头看向阿禾,用力点了点头。

    那一刻,厨房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阿禾带他走到案板前,递上一小块预先揉软的面团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