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过得很快。
而这个时候。
外面的雨势更大了。
从小雨转成了中雨。
“怎么雨越来越大了,这样的话对于跑起来会有影响啊。”
袁郭强看着雨势。
有些担忧的说道。
“据说博尔特还非常喜欢在雨里跑,他自己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说过很多次。”
余位力也皱眉看着天空:“这种时候任何一些有利的影响可能都会改变结果。”
两个人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因为短跑比赛是室外比赛。
又不是在室内。
风速,温度,湿度,雨势。
都是有影响的。
而且这些情况越大影响越大。
小雨的话还好。
都都已经下到中雨了。
如果博尔特更适合这个天气。
那就像是当年刘祥擅长雨战。
你要是和他实力差不多。
或者说实力比他还差一点。
你碰到这个天气,会不会一开始内心就咯噔一下。
从运动科学视角看,雨天对100米短跑的影响并非单一因素作用,而是跑道物理特性、人体生理反应、技术动作调整与心理状态变化的综合结果。
早期研究多聚焦于场地摩擦系数的改变,如1985年Smith等人的跑道力学实验。
而21世纪之后,研究则更关注“环境-人体-技术”的动态交互。
雨天对跑道物理特性的改变及直接影响可不小。
比如标准100米塑胶跑道的干态摩擦系数通常在0.8-1.0之间。
这一数值是保障蹬地效率与动作稳定性的关键。
而雨天环境下,摩擦系数的变化呈现“双阶段特征”。
初始降雨阶段,0-5分钟,也就是刚刚开始——这时候跑道表面形成水膜。
COF迅速降至0.5-0.6。
此时水膜充当润滑剂。
导致足底与跑道的滑动摩擦力下降40%-50%。
根据摩擦力学公式F=μN。
μ为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
运动员体重即便是只有60kg时,蹬地时的水平摩擦力也会从约588N降至353N,直接削弱推进力。
持续降雨阶段,也就是5分钟以上——水膜厚度超过2mm后。
COF反而略有回升至0.6-0.7。
这是由于水膜在高压下形成“液压支撑”。
足底与跑道的接触模式从“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但仍比干态低10%以上。
不同类型跑道的抗水性差异显着。
聚氨酯塑胶跑道的排水性能优于橡胶颗粒跑道,其COF下降幅度可减少15%。
而老式煤渣跑道在雨天会完全泥泞化,COF波动更大,已被国际赛事禁用。
莫斯科这边的跑道其实算是新型跑道,排水能力还是不错。
但随着雨势不断增大。
负面效果会跟着出现。
这个时候就不是跑道能解决。
这个时候就开始需要运动员自己的能力。
比如起跑器作为100米的“动力起点”,其安装稳定性直接影响起跑反应时与初始爆发力。雨天环境下,起跑器与跑道的固定强度下降怎么办?
起跑器锚固螺栓的摩擦力因水膜减少,导致起跑器在蹬地时的位移量从干态的0.2mm增至1.5mm,延长了力的作用时间,从0.08秒增至0.12秒。
降低爆发力的瞬时输出。
起跑器踏板表面的防滑纹被水膜覆盖,运动员前脚掌与踏板的静摩擦变为滑动摩擦,导致起跑角度偏差。
从理想的45°增至55°
部分水平推力转化为垂直分力,造成能量浪费。
还有雨天通常伴随气温下降。
跑道表面温度可从30℃降至20℃,导致塑胶材料的弹性模量下降10%-15%。
根据胡克定律F=kx,相同形变下的弹力减少,意味着跑道的“能量回馈效应”减弱——运动员蹬地时,跑道吸收的能量无法有效返还,额外消耗肌肉能量约8%。
同时,雨水渗透使跑道基层受潮,局部区域可能出现“软弹不均”现象,导致每步的支撑反作用力波动幅度从±5%增至±15%,破坏跑步节奏的一致性。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