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千三百三十三章第一次见面  大明烟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既然知道乔万尼已经不再信任自己,龚平知道他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立刻离开这里。

    否则,继续留在这里保不齐乔万尼就会对自己下手。

    正是因为如此,龚平才把姿态放得极低就是想要麻痹乔万尼,好让自己顺利离开。

    “看你这话说的,你想要走随时都可以。”乔万尼两手一摊,淡淡笑道。

    龚平有些不敢相信,认真地看了乔万尼一眼,试探着问道:“真的?”

    “当然。”乔万尼笑吟吟点头,“不过......”

    龚平心里一紧,眼睛眯成一条锐......

    数年后,虎丘山下的竹林精舍依旧清幽。文若兰年岁渐长,眉宇间却依旧带着昔日的清冷与孤傲。她已不再每日作画,只在心有所感之时,才提笔挥毫。她常于午后独坐窗前,望着院中那株寒梅,任凭思绪随风飘远。

    这日午后,她忽觉胸口闷痛,扶着窗棂缓缓坐下。仆人急请医者,文若兰却摆摆手,淡淡道:“无妨,不过是旧疾复发。”她望向院中那株寒梅,花瓣已落尽,枝干如铁,依旧挺立不倒。她轻声道:“它比我坚强。”

    傍晚时分,天边泛起一抹霞光,映照在竹林之上,光影斑驳。文若兰命人取出那檀木匣,缓缓打开,取出那幅《桥》。画上墨迹虽已斑驳,却依旧清晰可见。她凝视良久,忽然轻声吟道:“桥通心海,画寄情长。”声音微弱,却满是深情。

    她将画轻轻铺展于案上,取出笔墨,于画侧题上一诗:

    > 桥断心犹在,画老意未穷。

    > 一纸寄相思,千里共春风。

    > 旧梦随风远,孤心与月同。

    > 人间多离别,唯愿梦相逢。

    写罢,她轻轻放下笔,闭上双眼,仿佛沉入了梦中。她的呼吸渐渐微弱,嘴角却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仿佛终于与那远方的他,在梦中重逢。

    夜深人静,风起竹林,沙沙作响。仆人守在门外,听见屋内传来一声轻叹,推门而入,只见文若兰已安详地闭上了双眼,手边仍放着那幅《桥》,与她亲手所绘的《寒梅图》并排而挂,宛如两位画师最后的对话。

    虎丘山下,竹林精舍从此再无画声。而文若兰与李墨生的故事,却在江南文人之间悄然流传。每当有人提起明代画坛,总会有人低声吟诵:“江山万里皆如旧,不见当年画中人。”

    他们虽未名留画史,却以笔墨为舟,穿越了时代的洪流,抵达了彼此的心灵深处。他们的画,不只是艺术的传承,更是情感的寄托,是乱世之中最温柔的坚守。

    多年后,一位年轻的画师慕名而来,拜于竹林精舍旧址前。他翻开文若兰留下的画册,见其中一幅画上题有诗句:“不见当年执笔处,唯余寒雪落寒林。”他凝视良久,忽然泪如雨下。

    他取出笔墨,于纸上缓缓勾勒,画中是一座桥,桥下江水奔流,桥上一人独行,身披寒雪,手执画笔,望向远方。他在画上题曰:“桥通心海,画寄情长。”

    那一刻,他仿佛听见了文若兰与李墨生的回响,听见了明代画坛最后的余音。他明白,艺术从未真正消逝,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在时光的长河中流淌。

    而他,也将成为那长河中,又一朵浪花。

    崇祯十七年冬,江南初雪未融,苏州城外的寒梅却已悄然绽放。文若兰隐居于虎丘山下的一处竹林精舍,屋外雪压梅枝,屋内却温暖如春。她每日晨起,必先焚香一炷,再展纸作画。自《江山万里图》完成之后,她已不再以工笔或写意为限,笔下所绘,皆是心中所感。

    这一日,她取出一卷旧绢,正是数年前李墨生赠她的《山居图》。画中青山隐隐,溪流潺潺,远处一茅屋半隐于松林之间,屋前一老翁执竿垂钓,神情悠然。文若兰凝视良久,忽觉心中一动,遂取出笔墨,于画幅右侧题诗一首:

    > 山居岁月静,溪水绕柴扉。

    > 空谷传人语,寒梅带雪飞。

    > 旧梦随风散,孤心共月归。

    > 江山依旧在,谁与共清辉?

    题罢,她轻轻抚过那幅画,仿佛透过画纸,看见了李墨生当年在山林间独坐的身影。她不知他如今身在何方,是否仍在以沙为纸、以竹为笔,在海边作画。她只知,自己已不再执着于画风之别,亦不再为世事所扰。她的画,成了她与世界对话的唯一方式。

    与此同时,远在闽南的海边渔村,李墨生正倚在礁石上,望着海天交界处的落日。他的头发已有些花白,脸上布满风霜,却仍保有一双清亮的眼睛。他手中握着一根细长的竹枝,正于沙滩上勾勒轮廓。

    “先生,今天画什么?”一个孩童跑来,蹲在他身边,好奇地望着他笔下的线条。

    “今天画一座桥。”李墨生轻声答道。

    “桥?可是这里没有桥啊。”

    “桥不在眼前,在心里。”李墨生一笑,继续勾勒。那桥横跨于两座孤岛之间,桥上无人,却有风掠过,带起一串铃声。

    孩童歪着头看了许久,忽然问道:“先生,这桥通向哪里?”

    李墨生沉吟片刻,缓缓道:“通向过去,也通向未来。”

    他望着那桥,仿佛看见了自己与文若兰曾经的书信往来,看见了他们曾在拙政园中争论画论的身影,看见了她在苏州画《江山万里图》时的孤独,也看见了自己在战场上挥笔绘《赤壁图》时的豪情。他忽然明白,艺术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是否被世人所知,而在于它能否穿越时间,连接彼此的心灵。

    夕阳西下,海风轻拂,沙滩上的画被潮水渐渐吞没。李墨生站起身,拍了拍衣襟上的沙粒,对孩童说道:“走吧,该回去了。”

    孩童蹦跳着跑在前头,李墨生却回头望了一眼那被潮水带走的画,轻声道:“画不在纸上,在心中。”

    这一夜,文若兰梦见自己站在一座桥上,桥下是滔滔江水,桥的尽头,是李墨生的身影。他正执笔作画,画中是他们曾经的拙政园、曾经的山居图、曾经的寒梅与赤壁。她欲上前,却听见桥下江水奔腾,将她与他隔开。

    她惊醒时,窗外正飘着细雪。她起身披衣,取出一幅新绢,开始作画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