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p; “陛下!喜报!天大的喜报!”刚一行完礼,性子更急的吴徵便按捺不住,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成了!铁路与那‘内燃机车头',在城外西山基地,试制成功了!”
饶是苏宁早有心理准备,听闻此言,也不禁从御座上豁然起身,眼中爆发出锐利的光芒:“仔细奏来!”
郑沂较为持重,此刻也难掩振奋,上前一步,躬身详细禀报:“托陛下洪福,仰赖陛下所赐天书”指引,工部与天工院通力协作,克服万难。这铁路,依陛下钦定制式,以新式高炉所出之硬钢轧制为工字型轨条,下垫防腐木
枕,以铁扣件紧固,铺设于碎石夯实之路基之上,坚固异常,可供重载驰行!”
吴徵迫不及待地补充道:“陛下,那”内燃机车头”更是重中之重!其核心便是依‘天工壹型改进之‘天工贰型”内燃机,马力更为强劲!我等将其与钢铁车轮、传动连杆、制动闸阀等部件结合,造出了这钢铁巨兽之首!三日前于
试验场,此车头牵引十节满载石料之车厢,于铺设完成之三里铁轨上往复奔驰,运行平稳,力大无穷,声若雷霆,观者无不骇然!”
他描绘着当时的场景,手舞足蹈,仿佛那震撼的一幕仍在眼前:“陛下,此物无需牛马,不借风水,仅吞食那提炼之火油或煤炭,便能爆发出堪比数百骏马之力,且不知疲倦!实乃夺天地造化之神工!”
“好!好!好!”苏宁连赞三声,大步走下御阶,来到悬挂的巨幅江南地图前,“试验成功,便要尽快实用!朕此前所议,铺设应天府至松江府之铁路,进展如何?”
郑沂连忙答道:“回陛下,勘测选址早已完成。规划路线由应天府龙江站起,向东经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最终抵达松江府黄浦江畔。沿途地势平坦,水网虽密,然依陛下所示之架桥、筑堤之法,皆可克服。工部已征调
民夫三万,分段同时开工,所需钢轨、枕木、石料正由皇家商行日夜督造运输,确保供应无虞!”
苏宁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这条即将诞生的钢铁脉络,目光灼灼:“此路一旦贯通,意义非凡!苏松常镇,乃天下财赋重地,丝绵米粮,冠绝海内。以往漕运虽便,然受制于天时水情,速度迟缓,损耗亦巨。有了这铁路,数百
里之遥,朝夕至!货物转运,兵员调度,政令通达,效率何止提升十倍!”
他看向郑、吴二人,语气斩钉截铁:“此乃我大明第一条铁路,务必建成标杆!郑爱卿,工部需全力保障工程进度与质量,绝不可有丝毫马虎!吴爱卿,天工院要继续改进机车与车辆,提升运力与可靠性,并着手培养司机、
维护工匠!资金方面,皇家钱庄会全力支持!”
“臣等遵旨!”两人齐声应道,声音洪亮,充满了开创历史的使命感。
“还有,”苏宁沉吟片刻,补充道,“铁路沿线,需设立护路卫队,归兵部直辖,确保铁路安全。沿途各府州县,必须全力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工程!此乃国策!”
“是!”
消息很快从宫中传出,朝野为之震动。
虽然大多数官员和百姓尚无法想象那“钢铁长龙”奔驰于大地之上的景象,但工部与天工院联手创造的诸多奇迹,早已让他们对皇帝推崇的“格物致知”之力深信不疑。
西山试验基地内,那台黝黑锃亮、散发着机油与钢铁气息的内燃机车头,如同蛰伏的巨兽,静静地停在崭新的铁轨上。
而在应天到松江的广袤土地上,无数的工匠与民夫已经开始挥洒汗水,打下第一根木枕,铺设第一根钢轨。
一条连接大明经济心脏地带的钢铁动脉,正在苏宁的意志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延伸。
一个属于铁轨与车轮的时代,伴随着“天工贰型”机车的轰鸣声,正式拉开了序幕。
天工二年夏,烈日如火,炙烤着江南大地。
在应天府城外向东十余里的一处工地上,人声鼎沸,尘土飞扬。
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群,如同蚁群般在这片被划定的土地上忙碌着。
这里,便是正在铺设中的“应松铁路”起点段。
老石匠赵墩子,今年五十有三,是工地上年纪最大的匠人之一。
他带着十几个徒弟,负责一段路基的碎石铺设。
他赤着上身,古铜色的皮肤上汗水横流,肌肉虬结的手臂挥舞着大锤,将采石场运来的大块青石敲打成均匀的碎石。
“都仔细看点!”赵墩子声音沙哑却洪亮,“这路基是铁轨的根脚,碎石要铺得平,夯实!要是软了,陷了,将来那铁龙跑起来,可是要出大事的!”
一个年轻徒弟一边擦汗,一边嘀咕:“师傅,咱干了一辈子石匠,修桥铺路,砌墙盖房,哪样不是用手、用脚丈量?可这......这给铁铺路,听都没听过!那铁龙,真能自己跑?”
赵墩子瞪了他一眼,手下敲击的动作却不停:“你懂个屁!陛下是天上星宿下凡,弄出来的能是寻常物事?天工院那些大匠,哪个不是顶尖的聪明人?他们既然造出来了,那就肯定能跑!咱们的活儿,就是把陛下和大匠们画
在纸上的线,在这地上给立起来,夯实在了!这是万世基业,马虎不得!”
他望着眼前已经初具雏形的碎石路基,以及旁边堆放着的,在阳光下闪着寒光的工字型钢轨,眼神里有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
他可能不懂什么叫做“工业革命”,但他明白,自己在参与一件前所未有的,了不起的大事。
不远处,另一队人马正在忙碌着铺设枕木和钢轨。
领头的是一位名叫李铁柱的年轻工匠,他原本是龙江钢铁厂的学徒,因为心灵手巧、略识几个字,被选拔来参与铁路铺设,还接受了天工院匠师的短暂培训。
“对准器线!枕木间距要严格按照标尺来!”李铁柱声音洪亮地指挥着。
民夫们喊着号子,将一根根浸过桐油、沉重无比的硬木枕木抬到指定位置放平。
接着,更重的钢轨被用特制的工具吊装过来。
李铁柱亲自拿着卡尺,仔细校准钢轨与枕木,以及两条钢轨之间的间距和水平。
他的动作一丝不苟,因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