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68章 杀鸡儆猴的重惩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莆田涵江松坂村。

    数百荷枪实弹的大兵突然出现,围了村子,不许进出。老百姓惶恐不安,萧、刘、柯三大宗族更是如大祸临头般。

    三个族长本来有些不睦,但此时也顾不得再内斗,老老实实地被传唤到祠堂。

    知府何春霖只有三十多岁的年纪,看起来很是年轻。

    但他却是从龙老臣,尽管在光复重庆后,只是应聘的小吏,却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升迁的。

    知县易简忠年岁虽大,却没有何春霖那般的从龙资历。但此次来到松坂村,气势却是不同。

    有精兵镇压,就是桀骜不驯的族长,也变了面孔,点头哈腰,满脸陪笑,这让易简忠有畅快之感。

    要知道,就在前不久,他还与这三个族长发生过冲突,搞得十分不愉快。

    事情本来并不复杂,村中发生了一起盗案,萧姓人家失窃。

    案发时,村里有一位来自冲沁村的外人,便成了盗案的嫌疑人。

    没有报官,萧姓族人便开始搜抓他们认定的“窃贼”。随后,他们发现这个“窃贼”在一个刘姓村民的家中。

    当时的村里是三个姓氏的家族,萧姓属于乌旗派,刘、柯两姓属于白旗派。

    莆田地区宗族发展的早期,各个宗族之间会结成类似联盟的关系,这种宗族联盟称为“七境”。

    一境相当于一个宗族的势力范围,七境联盟内部可能不止七个宗族范围,但统一称为七境。

    之后,七境又分化重组,变为了乌旗和白旗。凡是宗祠挂黑色旗帜的宗族属于乌旗,挂白色旗帜的属于白旗。

    只要两个宗族势不两立,他们宗祠所挂旗帜必定不同。

    萧姓与刘、柯两姓之间有经年累月的仇恨,因为盗案这个导火索而爆发。

    萧姓族人认为小偷被刘姓包庇,于是找刘姓要人。刘姓族人自然不交,武斗随即爆发。

    柯姓与刘姓同为白旗,自然要出手帮忙,于是三姓族人打作一团。械斗中萧姓族人中有人被打死,而刘姓宗族的几棵果树被萧姓砍倒。

    村里老人觉得,如果事情发展下去,必然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为此,一些老人出面,邀请乡绅出面调停。

    然而,乡绅的调停,萧姓族人并不买账。

    因为乡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先要萧姓赔偿刘姓的果树,然后再讨论刘姓和柯姓赔偿萧姓人命的问题。

    人命居然排在果树的前面,萧姓当然不服,打官司打到知县易简忠那里。

    知县易简忠禀公执法,派衙役前去抓捕伤人罪犯,却遭到柯、刘两族的阻挠。罪犯未能抓获,案件自然无法继续。

    冷冷地看着柯姓和刘姓两位族长,易简忠沉声问道:“人命关天,本官前几日派人缉捕审讯,却横遭阻拦。你等可知罪?”

    柯、刘两姓族长对视了一眼,知道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当然,他们也万万没有想到,官府为此事竟然调动军队。

    刘姓族长须发花白,躬身道:“启禀大人,阻止办案的是不明真相的村民。他们以为……”

    “他们以为什么?”易简忠冷笑道:“若都凭自己的想象行事,视国法为何物?官府威严又何在?”

    柯姓族长想上前辩解,易简忠已经懒得再听,躬身向何春霖请示道:“大人,下官认为可先抓捕伤人罪犯,还有阻挠官差办案的刁民。审讯后,再作定夺。”

    何春霖轻轻颌首,说道:“还有三姓族长,一并收押。不必回县里,便在村中审讯定案。”

    易简忠躬身领命,转向三姓族长,厉声说道:“本官命你们即刻交出案犯。否则,便全村搜捕,挨个审讯。到那时,你们便是罪加一等。”

    萧姓族长比较富态,他认为责任是最轻的。毕竟,萧姓被打死了人,阻挠官差的也是刘、柯两姓族人。

    他便躬身道:“大人,伤人性命的罪犯,萧姓受害者可以指认。”

    易简忠点了点头,说道:“那就给官差和军士带路指认,不可漏过。”

    其实,这三姓族长是肯定不能再当下去了。只不过,刘、柯两个族长,最少是个流放。

    萧姓族长也要受到罚诫,因其在盗案发生后,没有报官,没有约束族人凭着怀疑便抓捕“窃贼”,使矛盾激化。

    既然是要杀鸡儆猴,伤人的罪犯,阻挠官差办案的村民,连带着他们的家眷,都将处以流放之刑。

    福建专对东宁府的移民工作,虽然开展得早,但却并不算顺利。流放的人犯,正好可以去东宁加快开发。

    柯、刘两位族长不得不配合官府,派人引着官差和士兵去缉捕人犯。如此一来,他们在族人中的威信也将一落千丈。

    可这还不算完,何春霖和易简忠阅看着几姓的族规,脸色阴沉。

    “族法竟与国法相悖,真是不知所谓。”何春霖用力一拍桌案,喝斥道:“包藏祸心,是要造反哪!”

    易简忠点头附和道:“朝廷处决人犯,尚需三司会审,由万岁勾决。族法竟敢随意杀人,实是骇人听闻。”

    在古代犯人被判处死刑,然后执行是一件很谨慎的事情。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显示其重视百姓,一般都很少擅杀犯人。

    特别是明清时期,处决犯人的最终决定权都在皇帝的手里。

    对于上报的死刑犯案件,皇帝最终也都是要审核的,最终确定没有没有问题,才会在上报的名单里面把犯人的名字给勾决。

    只要有发现疑点的,一般都会暂缓处决,直到查清审明。没有任何问题之后才会同意批决,这也是为了体现上天的好生之德,不会草菅人命。

    明朝天顺年间,还对死刑建立了朝审制度。

    霜降以后,对于京师判决的“斩监候”案件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及中央重要官员进行会审,这在以后逐渐形成定制。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