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三十六章 从“头”开始  大明求生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不日还没等到边关的奏报,也没有东厂及锦衣卫的密保,却等来了平安伯写给内阁谢迁的私书。

    信中极尽夸赞内阁,说是此届内阁国朝名臣也,其继体守成,治化之美,上媲圣祖以来各臣,驾轶帝王。辅臣则有若太师晦庵(刘健)、西涯(李东阳)、太傅木斋(谢迁)。顺带着把李东阳,刘健夸了进去,

    于乔(谢迁的字)仪观俊伟,秉节直亮,机断决策千里,与刘健、李东阳两位阁老共同辅政,而只有于乔见事明敏,善持论也。故而有些事宜跟于乔商讨,再禀明圣上。

    接下去就是详细地说了无意中夺得新忽热古城的汗帐,又如何占领了六座城池而让鞑靼心甘情愿,还满心欢喜,这就是计谋啊,在边关不单是打打杀杀,还得学会于乔的谋断云云。特别是这一句,学会于乔的谋断,言下之语就是跟你谢迁学的。

    关于盟约盟书,章子俊不认,所签不是盟书也,而是一份防止鞑靼反悔的约书。占了六座城池后便于联通联络要修路,这份书就是往后不让鞑靼起兵夺回城池。

    接下去就是展望了,在大局上控制了五原,乌拉特,九原不光是占领了黄河套顶这一片丰蕴牧区,也完成了对蒙古土默特的合围。减轻了大同宣府的压力,太祖有灵,收复归绥城(呼和浩特)不再是梦想。

    写到这里就是要说明,平安伯是继承太祖的足迹去收复故地。太祖时期的漠南地区先后设置卫所40多处,分别为十三大塞王辖区,当时呼和浩特属晋王辖区,为东胜卫所在地。土木堡之变英宗复辟后无人驻守,鞑靼在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开始有规模地侵入,直到最后丰州滩演变成了土默川。

    章子俊的另一个意思要把整个土默川的鞑靼部落,全部收归大明,在此时的明朝上下都不敢去想的事。

    今日的文华殿中,除了三大阁老外,还有其余尚书耿裕、倪岳、马文升、刘大夏、闵珪、戴珊等,朱祐樘正在听取大家对平安伯的看法,要说平安伯自作主张,绕过朝廷跟鞑靼私签文书又设互市,真是罪大恶极,可是又为大明夺得六座城池,开疆拓土可谓是丰功伟绩,说章子俊是反贼似乎很欠缺,要说不是吧,又自成一体,朝廷政令进不得半分,你说他割据一方自立为王也不对,因为每年主动上缴朝廷一百多万两税银及五十万石各种粮食。哪有反贼交朝廷税银和粮食,见过有缴税的王吗?这也是这些年来对待章子俊无可奈何状,加上朱佑樘本身性格软弱的一面,无法无天的章子俊才安然地存活到现在。

    对平安伯持反对者由刘大夏、戴珊、倪岳,内阁中除了李东阳对章子俊持保留意见,其余都不开口说话,的确章子俊是反贼还是忠臣不好判断,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只能朱佑樘自己去判断了,可是大家都知道圣上不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能在陈规旧制的桎梏下修修补补,做一个看守皇帝。而章子俊正好相反,太多的创新,太多的异想天开,太多的新政,从而出现了太多新奇格物的东西,这里面包含了所有。什么是所有,就是说从思想上,从学术上,从格物上,从教学上,从军制上,从武器上,从医学上等等。

    很显然凡是在平安伯管辖内的地界上,跟其它地方明显有别。特别是百姓的生活及精神面貌,跟其它地方已经格格不入,这一点不得不让所有官员沉思。

    就像是两个世界,大工厂大作坊,所有商品都是批量生产,而不是传统的手工作坊,小农经济模式了。特别是许多商品最大的区别全部是自成一套小包装,而不是散装,因为在古代的商品都没有包装。

    比如糖霜,食盐,酱油,点心,糕点,各种腌制品,干果,酱菜,调味品,方便食品,各种干菜,罐装果品,罐装食用油,高度白酒等等,都是用各种编织品,厚纸袋,干草捆扎,琉璃瓶装,木盒子,竹筒子,布袋子等做成,所以在平安镇的范围内兴起了许多这种制造作坊,专门为各种商品制作各种包装,极大地拉动了当地就业成员。老老少少齐参加,哪有空闲去管其它闲事。从这方面来说,随着物质的丰富,每个人都有收入,生活水品也就提高了不少,精神面貌也就不一样了,这就是跟其它地方不同的场景。

    古代特别讲究精气神,《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这里所谓"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在《素问》看来,脏腑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精气神从一个人扩大到一个地方,一个村镇,一个府城乃至一个国家也是一样,每天都是轻松愉悦,蒸蒸日上,反之则生活压抑人人萎靡。这就是目前绥远地区跟别的地方不同,在御史谢昶昌的上奏书中感受到的东西。又专门写了一本书《平安录》,书中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意思是人们不担心物质的匮乏,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公平;不担心贫穷,而是担心社会的不稳定。它强调了公平正义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于顺行,难易逆动。”就是说百姓习惯安定的居住环境,不能轻易改变,顺着民心做事就容易,反之就困难。

    孟子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什么叫做吹鼓手,当前大明最大的平安镇吹鼓手谢昶昌也!书中还特别说了个人生活卫生问题,平民头上没有头虱,身上没有跳蚤臭虫,衣服虽旧却整洁,头上包着白布巾,这些人可不是出家人,而是为了灭头虱,是因为头发全削去也。在平安镇看到有许多做吃食商家,有些人把胡须都剪短或是刮尽者,是为了做食物时的卫生。

    可是对于男子留须不留须,平安镇曾出现过一阵学风思潮,这一运动最后刮到了民间,还是章子俊出面解决的。只因章子俊个人是不留须的,那是因为习惯了把胡须刮掉,每隔三天就要“修面”,每过一月就得剪发,在平安伯的带动下,几十年来,在平安镇上就有几家整个大明唯一的“理发店”,还有就是眼镜店,这些“理发店”大都时候做的生意都是修面,修须,洗发的活儿,要把头发剪短的少之又少,在此时的大明大家都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随意地让自己身体受到破坏都是不尊重父母的表现,是非常不孝的,把头发减掉的人也被认看成是“反社会”的人,会受到排挤。所以理发业在此时是会得到百姓的唾弃,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自从十几年前随着“新学”的普及,个人卫生运动的深入,大家又看到平安伯也是不留发须的,随之就会有许多人效仿起来,“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

    儒家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认为保护自己的身体是孝道的体现。因此,剃须在古代甚至成为一种刑罚,如耐刑,即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这体现了胡须在古代社会中的重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