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三十五章 搞笑的两军签盟  大明求生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前年又听说军队后勤部找收账房,而且报酬相对较高,比现在的二份兼职还要好不少,加上逢年过节还有福利,能在军队后勤中找一个兼职的话,那么这后辈子就不用担心吃喝了,所以就去报名考账房。

    很快做账房不成问题,就是不能再做兼职,只能做后勤部的专职账房,吴其乐就被分配到了榆林后勤营做了账房,记录各种粮食草料,运输车辆等的运转情况,只因这些年来吴其乐凭着机灵学会了许多江湖中的套路,也就学会了许多鞑靼语,去年军改时,被同行推荐给了“议事办事处”的“调查部”,太需要像吴其乐这样的人了。

    这一次代表平安伯做起了使臣,当然也是推荐而来的,想不到这位吴其乐就是做使臣的料。

    鞑靼看重的是地盘,盟约就是幌子,而章子俊眼中看重的是满眼的矿产,地盘不地盘的不重要,所以也就尿不到一起了,吴其乐深谙平安伯的要求,平安伯说了,天下都是大明的,包括这些鞑靼的牛羊及草原上的石头,连这些鞑靼人也是大明的。

    既然一方看重的是地盘,另一方对地盘没要求,那么最后达成了双方各自妥协的协议,协议明确注明,鞑靼可以随便在现有的地盘上放牧,明军不得驱赶,汉人可以在黄河两岸定居及农耕修路,双方不得抢掠杀戮,除了在稒阳开设互市外,另在土默特九峰山口再设互市。

    就这样在吴其乐的操作下一个不是结盟的盟约就此诞生了。在达延汗看来,这个盟约的签订,解决了梦寐以求蒙古各部落的生活物资问题,一下子设了两各互市,显然已经赚了,加上现在自己的家人安然无恙,明军将撤离新忽热古城,归还给自己,思来想去没有吃亏。

    关于汉人定居及农耕就随愿吧,动摇不了大草原的根据,地盘还是在自己手中,其中明军要驻守在五原,九原,乌拉特,稒阳,萨拉齐也是为了方便开设互市,还要修路,里外也想不出这位平安伯到底要想做什么?就当献出这六个地方换来互市,还是值得的。万一随后双方反目,再说像五原的驻兵,只有几千人,象征意味很明显,这点兵力就这六个城池也兴不起多大的风浪。

    显然达延汗想的还是太简单了,固然有其精明之处,却碰到了一个穿越者,到死也没有想明白为何几十年来要跟大明互市而不得,这一次却像是上赶子一样要求互市,明朝那个使臣道:“可在稒阳设个互市,一个互市少了点,也不方便,能不能再设一个。”当时闻言,一帮鞑靼部落首领全都愣住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连忙点头额手,随即那位吴大人开始装逼了,随手一指地图上的土默特道:“就在此处吧。”众首领一看,同声喊道萨拉齐。

    啊呀呀,吴大使就是草原上的雄鹰,随便一指就是一道阳光,如同暖阳般无私,那热情的火焰瞬间融化了寒冬。如能在萨拉齐再开设互市,土默特部几万人将感受到那份温情,如阳光洒满草原。

    以前大明不跟鞑靼互市,前面章回中已经讲了,最重要一点是怕养胖了对大明不利。现在章子俊跟鞑靼互市是因为根本就不怕鞑靼会养胖,久了反而会产生依赖,玩的就是倾销,赚你钱要你命的把戏。

    这一套路,对古人来说实在是太难懂了,这是西方资本的经济学啊。在原本的历史中,想不到几十年后,蒙古哭着喊着要求互市不得,俺答汗不惜发动了一场战争,打到了明朝京城,最后爆发了“庚戌之变”。嘉靖不得不在大同开设互市。

    章子俊目前有大量的商品可供,随后慢慢地资本渗透,最后成为手中的利器。所以往往历史中最不真实的事,其实很真实。

    在鞑靼“地盘”修铁路是为了通商,修路期间鞑靼本地部落还要出工出力拉土修路基,用牛马运枕木等,所以对修路来说鞑靼不反对,还很配合。

    修路的路线早就在地图上了,基本是按着五百年后的路线走,以九原为中心,往东经东兴,公积板,萨拉齐。往西打拉亥,白彦花,公子庙,乌拉山,沙拐子,西小召,东土城,毛 家桥。往北是从西小召,分轨支线到达五原城。

    另一条从九原往北明安,千八百营子,高家村,石门村,坝梁,刘伟壕,西斗铺,西小沟,老羊壕,艾不盖,乌兰胡同,忽吉图,最后到达白云鄂。

    相比这一条铁路修建难度很大,而延黄河的铁路修建难度较小,不要以为修铁路很复杂,其实章子俊修的只是米轨,对路基什么的远没有几百年后的铁路要求高,有些地方只是在地上铺上枕木就完事,还没有路石,火车的车速也只有每小时三十公里左右。因为车辆结构简单较小,车头的动力有限根本不适合开快。就是这样的小火车,在目前也是无出其右了。

    扯远了,协议文书上只是写明了这几条路线经过的地方,凡是牵涉其中的鞑靼部落要帮其修造,共同维护,不得破坏。

    沿途的鞑靼部落为了能带来足够多的生活商品,当然是满口答应下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好日子要到来了啊,在文书上还特地写出了口号,要致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修铁路,架桥梁,满山牛羊就是粮。

    十日后在新忽热古城外,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达延汗身着蒙古大汗装束,带着两个儿子,一个孙子愉快地跟身着蟒袍的平安伯签约。先是观看蒙古舞蹈,达延汗招来了大批的舞姬,跳着传统的蒙古舞,马头琴的音乐随风而起,好不热闹,一帮蒙古贵族大口地割肉,大口地喝着马奶酒。

    代表着双方各自罢兵,化敌为友,明明是结盟友好,签的是盟约,却说成是鞑靼同意明军驻守六座城池,帮助管理互市修路协定。简称“癸亥协定”。

    就这样,一个没有得到朝廷授权的地方官员跟蒙古私自划定了各自地盘,开设了二个互市口岸。签了一份搞笑的不论不类的“盟约”书。

    达延汗明知这位平安伯自作主张,也不苛求,只要能互市成功,生米煮成熟饭大明朝廷也奈何不得。面临风险的是对面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平安伯,而不是自己。

    随后就是明军撤出新忽热古城,达延汗的家人团聚。又是一番酒肉庆祝,在这个交接过程中,留下的使臣吴其乐也被奉为上宾。

    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是这样,都是人为造成的,章子俊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地方,还让鞑靼欢天喜地,原本刀兵相见,最后皆大欢喜。

    鞑靼获得了自己急需的互市要求,达延汗保全了家人,新忽热古城又回到了手中,明军只是把家人看押,没有改变生活的质量,反而送给了许多没见过的吃食和衣着。对于这一点达延汗的几个在外儿孙带着部落兵马,怒气冲冲地来,本想着攻打汗帐,救出人质,最后看到这一幕气也消了。平安伯好朋友!是我们草原上的贵宾。这天大的功劳归功于父汗也!化不利为有利,最后收服了大明一个平安伯,乖乖地放归了家人,啊呀,我的妈耶!这脑洞也够大的,还能这样去理解。

    什么,平安伯私自跟鞑靼互市了,朝廷收到消息时已经半年后了,在边关因缺衣少食,生活艰苦,有些将领跟鞑靼偷偷做点买卖的事不稀奇,就像前年朝廷也知道章子俊在鄂托克的额仁陶勒盖有互市,朝廷睁一眼闭一眼,只因章子俊没有拿朝廷一文钱,一件衣,要驻守养活军队不容易,所以不追究,可是这一次不一样,双方签了一个结盟的文书,就不能不问了,其性质变了,这要写进史书里的东西,一旦写进史书就代表大明已经改变了自太祖以来的国策。而平安伯自作主张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