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千二百三十一章 看似“笨功夫”,其实最聪明  军工科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汪良工合上笔记本,封面上“自主可控”四个字被他用红笔圈了又圈:“回去后,我们会把你们的经验整理一下,在全国的军民融合示范区推广。国防建设不是一家的事,需要更多像你们这样的‘实干家’。”

    众人陆续...

    会议结束后,吴浩和团队成员们回到实验室,虽然已是深夜,但大家的脸上都还带着兴奋的光芒。会议上的讨论不仅得到了军方和专家们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各方都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

    “今晚的会议,可以说是我们迈向新阶段的关键一步。”齐广坤一边脱下外套,一边说道,“从技术到应用,再到体系构建,我们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团队了,而是国防科技体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林溪点头附和:“是啊,尤其是周院士那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骨气。我们做的不是炫技,而是实实在在能守护国家、保护战士的东西。”

    吴浩笑了笑,目光扫过众人,说道:“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更多了。王总那边已经发来邮件,希望我们尽快介入新一代装甲车的能源系统研发。后勤那边也在催问高原口粮的量产进度,还有生态环境部那边,也想看看极端微生物处理核废水的技术能不能民用化。”

    “任务排得满满当当啊。”齐广坤叹了口气,但语气中透着兴奋,“不过我觉得,这正是我们想要的。以前是被推着走,现在是主动出击。”

    “没错。”吴浩点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体系的重构。三个闭环不是空话,而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核心逻辑。”

    林溪翻开笔记本,指着几页记录:“刚才会议上提到的几个关键点,我都整理了一下。比如高原口粮的量产问题,其实我们已经有小规模生产的经验,只是要扩大到军用级别,还需要优化生产线和包装方式。”

    “这个我来负责。”齐广坤立刻接下任务,“我可以联系军需装备研究所,看看他们有没有现成的生产线可以借用,或者我们自己建一条专用线。”

    “另外,关于‘混合储能’系统。”林溪继续说道,“王总提到的可靠性问题,其实我们已经在‘沙行者’机器人上做了冗余设计。我觉得可以做一个模块化方案,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装备,比如无人机、无人车、甚至是单兵装备。”

    “这个思路很好。”吴浩点头,“我们之前的设计是为机器人服务的,但如果能模块化、通用化,就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部署效率。你们先做个技术方案,下周我带你们去和兵器工业集团那边开会。”

    齐广坤和林溪对视一眼,眼中满是干劲。

    “还有,”吴浩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我们得加快‘青年创新工作室’的建设。三个闭环中,人才闭环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我们不能只靠几个核心人物,而是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人才梯队。”

    “我已经在联系几个高校了。”林溪说,“清华、哈工大、北航那边都有意向,可以联合设立‘国防科技青年创新奖学金’,吸引真正有志向的年轻人。”

    “很好。”吴浩点头,“另外,我打算亲自带一个小组,专门负责失败案例的研究。我们之前提到的‘创新容错机制’,不能只是口号,要真正落地。”

    “失败案例奖”是吴浩一直坚持的理念。他认为,失败中蕴含的教训远比成功更有价值。尤其是在前沿科技领域,很多技术突破都是在无数次失败后才实现的。

    “我建议设立一个‘失败档案库’。”齐广坤插话,“把每一次失败的原因、过程、数据都记录下来,供后续研究参考。这不仅能避免重复犯错,还能成为新人的培训教材。”

    “这个点子不错。”吴浩笑道,“你负责牵头做这件事,林溪配合。我们要把‘失败’变成一种财富。”

    林溪点头:“我之前整理过几个失败项目的数据,包括光伏板自清洁涂层、高温传感器材料等,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那就从这些开始。”吴浩环视众人,“接下来,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更多责任。我也会继续和军方、各科研机构、企业保持沟通,确保我们的技术能真正落地。”

    会议室内气氛热烈,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着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敲门声。

    “请进。”吴浩说道。

    门被推开,一个穿着军装的年轻人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吴总,这是张副总刚刚发来的电报。”他将文件递给吴浩,“他邀请你们参加下个月的联合演习,地点在高原。”

    吴浩接过文件,快速浏览了一遍,脸上露出笑意。

    “看来,我们的‘沙行者’机器人终于有机会上高原实战测试了。”

    众人闻言,纷纷围了上来。

    “太好了!”林溪激动地说,“我们之前在实验室模拟过高原环境,但真正的高原环境远比模拟复杂。这次演习,是检验我们技术的最好机会。”

    “而且,张副总还提到,这次演习会模拟网络被干扰的情况。”吴浩继续说道,“正好测试我们的‘狼群模式’。”

    “那我们得抓紧准备了。”齐广坤立刻说道,“我明天就带团队去检查机器人的高原适应性,确保万无一失。”

    “我来联系演习指挥部,确认具体时间安排。”林溪也迅速进入状态。

    吴浩看着大家干劲十足的样子,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满足感。

    他知道,这条路才刚刚开始,但已经有人愿意和他一起走下去。

    ---

    几天后,吴浩一行人抵达高原演习基地。基地位于海拔4500米的雪域边缘,四周群山环绕,寒风呼啸。

    “这里的气温比我们模拟的还要低。”林溪一边调试设备,一边说道,“而且风沙更大,氧气含量也更低。”

    “这正是我们想要的环境。”吴浩站在一台“沙行者”机器人旁,轻轻拍了拍它的外壳,“真正的战场,不会给我们理想的条件。”

    演习开始前,吴浩和张副总再次见面。

    “这次演习,你们的机器人将作为‘敌方’无人侦察力量,与我军的电子对抗部队展开对抗。”张副总语气严肃,“如果你们的系统能在被干扰的情况下依然完成任务,那你们的技术就真的站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