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羯石初露  历史遗忘的角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来要喝。王祥也怀疑酒有毒,兄弟二人争先抢着喝。朱氏大为感动,赶紧自己把酒抢下来,后视王祥为己出。

    这一系列的传奇故事,造就了著名的“卧冰求鲤”、“王览争鸩”、“王览友悌”的典故。时人把他们的居处称作“孝悌里”。山东省临沂市的“孝悌里”,至今犹在,无声无息的向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诠释着这一血浓于水的传说。

    一念善心起,天堂已诞生。琅玡王氏最发达的人物,均出自王览一系。其两个孙子王导和王敦,东晋时控制朝政大权,连东晋司马皇室都异常敬畏,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其还有一个重孙,喜欢练字并在池塘里涮毛笔,把一池清水涮成黑汤;喜欢养宠物大白鹅;相亲时袒胸露背的躺在东床上,胡吃海喝的耍个性(东床坦腹食)。这么多提示,想必都能猜出他的名字了。

    对,这个天马行空的小哥,就是有“书圣”、“墨皇”之称的书法家王羲之。

    西晋时期,琅琊王氏的著名代表有两个,一个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成语“卿卿我我”版权的拥有人。

    在古代,按礼数,女性应称呼老公为“君”,老公应称呼老婆为“卿”,可王戎的老婆,却常以“卿”称呼王戎。王戎感觉很别扭:快别这样叫我了。没想到,老婆的理由很充分: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你说卿就卿吧,王戎拗不过老婆,听之任之,本来这是夫妻之间寻常的私事,却无意为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卿卿我我。这,就是名人效应,如果二人闺房中再整出个故事,那哼哼哈嘿也就成当代的著名成语了。

    王氏另一个著名代表,就是大名鼎鼎的魏晋名士王衍。王衍清秀儒雅、才华横溢,可称一代奇士。少年时,有一次去拜访“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离开时,山涛目送其走出很远,感慨:不知道是哪位老妇人,竟生出如此俊秀飘逸的儿子!

    继而,又摇摇头:误尽天下百姓的,也可能是此人。

    西晋政坛大红人、太傅杨骏,曾想把女儿许给王衍为妻,王衍却对擅权的杨骏不感冒,就假装得了精神病,杨骏只好作罢。

    豪门大家之间拒绝联姻,哪怕是礼貌性的,也挺难达到圆满的拒绝的效果,因为,这涉及家族尊严问题,一不小心就由准姻亲变成世仇。然而,现代男女屌丝们艺术的拒绝一个异性却很简单—试着借钱就行。

    王戎,王衍的从兄,晋武帝司马炎曾问王戎:当世哪个人可以跟王衍相比?王戎想了想:当世可能还没有吧,应该从古人中去寻求(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王衍的族弟王敦,在南渡江南辅佐司马氏成立东晋后,还经常提到王衍:夷甫处在人群之中,犹如明珠美玉落在瓦片石块之间。

    大画家顾恺之,也曾在王衍的画像上作赞词,称赞其人品如青山耸峙,千仞壁立。

    在古代,特别是科举制度诞生之前,盛名即是最好的升职器。金光闪闪的一代名士王衍,成功跻身西晋最高权力层,曾担任中书令、司徒、太尉等国家顶级要职。

    然而,名士却并非一定是称职的治国之材,王莽、谢万、李煜等人都是这方面的反面典型。王衍的治国能力如何?从一个来源于他本人的成语可见一斑。

    信口雌黄。雌黄,即鸡冠石,黄色矿物,常用作颜料。这玩意儿在古代还有一个重要用处,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字时可拿它当天然涂改液用,涂抹后改写。因此,信口雌黄就比喻不顾事实、随意改动观点,随口乱说。

    王衍崇尚玄学,乃一代清谈名士,喜欢诡辩、瞎扯淡。

    一个人的口才如何,往往能影响其他人对其能力的判断。众所周知,美国总统的选举,口才如何往往能决定选举的成败。同样,在中国官场,一个口才好的人,也往往容易得到提升。

    以大贪官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某忠为例。此人,既非出身于名牌高校,也非官二代、富二代,升迁速度之快却令人咋舌,原因就是缘于其绝佳的口才。而其绝佳的口才,来源于他的一段特殊经历--他曾经唱过一段时间的大鼓戏。

    口才绝佳的王衍,在洛阳碰到了吼功极佳的石勒。王衍见石勒没事倚在东门上长啸,并没把他当西晋版“大衣哥”来发掘包装。

    当时曹魏和西晋政府的有眼光的高层人士,已经意识到糟糕的民族结构会对帝国的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风险,而清除掉胡人中的豪杰是他们维系社会治安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手段。三国末年的鲜卑首领柯比能就是因此领的盒饭,被时任幽州刺史王雄派三国第一刺客韩龙刺杀。

    而巧合的是,王雄有个孙子,正是王衍。

    “刚才那个胡人小孩,我听他的声音,感觉到有突出的志向,恐怕将来会成为国家的祸患,赶紧把他抓来”。王衍不愧是名士,执政能力高低暂且不论,esp第六感超强,也可能是当年爷爷派人刺杀柯比能消除鲜卑政权威胁的经历,给了王衍类似的启示,他坚决下达了对羯族人石勒的捕杀令。

    石勒仓惶逃脱,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逃脱避险。王衍与石勒的这次邂逅,很偶然,但却被历史记了下来,并多次作为典故在后世出现,证明了这次邂逅的历史影响力。

    一是,被写进了唐诗。唐朝诗人司空图有诗云:

    石勒童年有战机

    洛阳长啸倚门时

    晋朝不是王夷甫

    大智何由得预知

    二是,这个典故,还救过唐朝大魔王安禄山的命。

    安禄山没成气候之前,某次吃了败仗,损兵无数,按照唐律该斩。其上司兼伯乐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为甩锅,把安禄山押解到了京师,让唐玄宗处置。唐玄宗仅仅是免了安禄山的官职,让其戴罪立功。宰相张九龄看不下去,据理力争,唐玄宗就引用了王衍与石勒这次邂逅的典故为安禄山开脱:卿家就不要学王夷甫看石勒了,免得陷害了忠良。

    不知是不是李隆基酒色过度乱了心智,他的这个比喻显然十分不恰当,如果张九龄是王衍,那么安禄山就是石勒,日后肯定会造反。而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

    副国家级的王衍,没抓着最多算副村级的石勒,后反被石勒所擒杀,历史就是这么具有戏剧性,这点后叙。

    魏晋以来,并州,即现在山西省大部及邻近的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汉族官僚地主们都拥有许多佃客。所谓佃客,就是世家豪族荫庇下的一种依附农民,而佃客中有很多是胡人。

    石勒,自从从洛阳逃回后,正式接班父亲成了部落的村长。相比于父亲石周曷朱管理村人的简单粗暴,石勒管理村子恩威并用,很得人心,在同族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