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节  儒家修身:读书人从大秦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br/>
    高景有些尴尬,道:“师兄还记得呢?”
    那只是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没想到荀夫子还真的思考了这么久,还真的为此找出来出处。
    不过……
    高景忍不住问道:“鹖冠子真说过这句话?我怎么没在藏书阁看到?”
    荀夫子瞥了高景一眼,道:“我写信问他的。”
    高景:“……”
    “元气,原气……这说法明显是道家的,我自然要问一问道家的人了。”
    荀夫子古怪的看着高景,道:“你说说,你一个儒家弟子,怎么老扯道家的东西?就连你那个“心学”,也有道家天宗的影子……搞得鹖冠子老认为我抢了道家弟子,非要来找我算账。”
    高景恍然大悟:“所以师兄才让我离开小圣贤庄,去韩国!”
    荀夫子起身,留下一句“给你三天时间修炼,然后去韩国”后就走了。
    三天练成“纳气法”,对其他人而言是天方夜谭,但对于入了“定”境的儒家弟子来说,真心很容易。
    高景忍不住笑了笑,然后打开手上的竹简。
    ……
    荀子说这是一份“普通的纳气法”,事实证明,真的是普通的纳气法。
    因为它只是教人如何“纳气”的。
    人体有七百二十个穴位,所谓“纳气”,就是将气纳入这七百二十个穴位中。
    纳气的穴位越多,代表着功力越深厚……普通的江湖底层,根本得不到七百二十个穴位,有那么几十上百个穴位,已经算走运了。
    就连诸子百家的普通弟子,也不会一下子告诉他们所有穴位的位置,而是根据地位来授予。
    所谓的把毕生功力传给别人,就是将自己的气,传入对方的穴位中。
    对于普通的江湖子弟而言,纳气已经足够行走江湖了。
    但对于诸子百家而言,武功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自己学说的理念!
    于是又有了“养气”一说,都根据自己的理念,让气有了独有的属性,也就是所谓的“心法”。
    原本这个“气”是没有属性的,是“原气”,但却能通过自己的理念,自己的“心”,养出独有的属性来。
    就好像孟子有一颗浩然心,所以养出了正大刚直的浩然之气。
    道家天宗的理念是融入万物,所以养出了忘川秋水,心若止水等心法……
    道家人宗的理念是悲悯众生,所以养出了万物回春的心法……
    就连普通的江湖子弟,也能养出心法,比如白凤,心中追求自由,如鸟飞翔,甚至想要速度快过死亡,于是心法偏向轻盈迅捷,还能沟通鸟类……
    心法心法,自然跟“心”有关了。
    当然,这个世界奇奇怪怪的东西多了,通过一把名剑,把气养出自己的属性,也说得过去……参照高渐离的易水寒。
    当气有了自己的属性,完全属于自己后,在“纳气”,“养气”之外,又有“行气”一说。
    穴位跟穴位之间打通彼此之间的路线,让气贯通流转,这个路线就叫脉络……因为这个时代医家还没有发展处经脉一说,所以不叫经脉,叫脉络。
    带有属性的气,在不同的脉络中流转循环,又能带来不同的效果。
    纳气,养气,行气,彼此之间是并列的,“纳气”足够深厚,也能干掉“行气”,所以没有绝对的强弱。
    区别仅仅在理念。
    不过有理念的,道路比没有理念的,终归是长一些……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高景拿到“纳气法”后,并没有急着去修炼,已经入了“定”境的他,已经能够定住自己的心神,让自己不在急躁。
    而是将整个“纳气法”读通,读懂,搞清楚原理,又花了一天的时间一一对应的找准了自己身上的穴位。
    之后又花了一天时间,将整个过程在脑海中反复模拟,思索,确保没有任何差错。
    直到此时,高景才正式开始“纳气”。
    这就是所谓的“先致其知”,先知道该怎么做。
    已经入了“定”境的高景,自然能很轻松的做到“意城心正”。
    “意城心正”的纳气,效率可以用“飞”来形容。
    不是一个穴位一个穴位的纳气,而是七百二十个穴位一起“纳气”!..
    
    第十二章 浩然气 
    《中庸》中有这么一句话: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意思是当一个人真的做到至诚,是能在外在表现出来的,而且效果很显著,这种至诚如同阳光一样普照,能够感化万物。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