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此时已是日落酉时,天色已暗,一切景物都是朦朦胧胧的,十几步外已是看不清人的五官。但好在地上的积雪能映衬出大致轮廓,还不至于与对面的人迎头相撞。
下了将近一天的大雪,将本就狭窄崎岖的山道掩盖的几乎毫无踪迹,若不是队伍中的蒋川和几名本地长大的骑兵熟悉地形,杨林等人非得迷路不可。
刚下过的雪松软洁净,踩在上面就仿佛踩在棉花上,几乎毫无声息。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在上面打上几个滚的冲动。而身后,那一行行的脚印弯弯曲曲的不见了尽头。
但是这种情况却让杨林他们行进起来很吃力。半尺深的积雪骑马根本就走不快。杨林估计以现在的行进速度,半个时辰能走出六七里路都是快的。
没别的原因,就是雪太厚太深。而且大雪覆盖下的道路坑凹不平,一不小心就会被滑倒。
“萨尔浒”汉语译为“木橱”。意思是说此山森林茂密,物产丰富,取之不尽。其山高六十余丈,山势虽不似云、贵、川等地的山势巍峨雄奇,但在群山中也是山势险峻,非轻易可取之地。
此山与铁背山一东一西,彷如锁匙紧守沈水南北两岸,为此地战略要冲。正因如此,这里注定要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地方。
此时的萨尔浒山上下杀声震天,烽烟弥漫,注定将是一个充满火与血的夜晚。
后金军在努尔哈赤率领下,于农历三月初一晨倾巢而出,午后未时到达战场。努尔哈赤作战经验极为丰富,他没有贸然的将军队直接投入战斗,而是先登上离铁背山三里的太兰冈观察战场态势。
见明军杜松部久攻不克、上下不得,攻势逐渐萎靡,便知铁背山下的明军已是强弩之末。又由哨探那里得知明军萨尔浒大营防御不强、士气不高,心中便有了计较。
努尔哈赤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先消灭在萨尔浒的明军,而后回师夹攻在铁背山的杜松部就容易多了。想罢即刻命次子代善率正红、镶红两旗增援铁背山,拖住杜松。自己则亲率主力四万五千余人直扑萨尔浒。
努尔哈赤到达萨尔浒后再次仔细观察战场形势,见明军状况果然与哨探禀报的情况一致。明军在山上几处险要之地设置了左、中、右三座大营,左右两营各有兵力五千,中军大营兵力为一万。左右两营位置向前探出,中军大营位置则靠后,形成互为犄角的态势。
如敌军进攻中军大营,则会遭到左右两营火炮和弓弩的打击,必要时又可出营从左右两翼夹攻敌军。如左右两营遭到攻击,中军大营除可提供远射兵器支援外,还可调动兵马由侧后迂回攻击敌军。这阵势俗称“犄角阵”。
如果明军杜松部不分兵,以三万大军坚守萨尔浒,虽不敢最后说必定胜利,但后金军想取胜也没那么容易。
明军三座大营的阵势虽然厉害,但对于久经沙场的努尔哈赤来说,他一眼便看穿了其中弱点所在。
根据明军兵力的多寡情况,他决定先猛攻明军中军大营,引左右两翼明军向中军大营调兵增援,然后趁机攻打地势略低的左翼大营。
到时明军右翼大营见状必会出兵增援,那时自己便可率军于半山腰突击这部明军,待其溃散后,可率军参与对明军中军大营的攻击。最后再集中全军消灭明军左翼大营。
努尔哈赤思量好战策后,命八子皇太极和养子扈尔汉,率正白和镶白两旗先攻明军中军大营,再命五子莽古尔泰和侄子阿敏,率正蓝和镶蓝两旗做好攻击明军左翼大营的准备。自己则率正黄和镶黄两旗在后压阵。萨尔浒战役就此拉开帷幕,此时为农历三月初一下午申时。
(注:(1)、此为《满文老档》记载,从开始发动攻击到全歼萨尔浒山明军时间很短,到天黑就结束了。敝人怀疑其夸大和提高八旗军战斗力,如三月初二攻打斐芬山潘宗颜部三千人,从早七点打到中午近十二点方取胜。《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十七年乙酉原文载:宗颜独留殿后奋呼杀贼,胆气益厉。与游击窦永澄、守备江万春、通判董尔励等及所部健丁冲突鏖战,贼死者枕籍,自辰至午力竭不支遂同时遇害。/////
(2)、皇太极,这个名字是他的后世子孙乾隆给起的。他的满语名有很多,多是音译,如“黄台鸡、洪陀始、洪太氏、洪他时、洪太吉、红歹是、黄台吉”等。他的本名应叫红台吉或黄台吉,“台吉”为贝勒之意,本书按后世称呼其名。)
且说明军见后金军来攻,顿时有些措手不及,为争取部署时间先是派出千余轻骑出营应战。双方很快纠缠在一起,战阵中将士沉重的喘息声夹杂着嘶喊声,刀来枪往、舍命搏杀。
后金军人数占优势,骑射功夫也了得。仅仅两刻钟便将这股明军轻骑杀得片甲不留。除了遍地的尸体,大量无主的战马带着不甘和惊恐四散奔逃。
明军萨尔浒大营主将游击将军王浩见状大惊,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千余轻骑就这么全军覆没了。何时建奴变得这般厉害?惊骇之余急忙调兵遣将准备迎敌。
在急促的战鼓声中,一队队明军士兵急匆匆从营帐中钻出来,手持各式武器大呼小叫的向营地北面跑去,那里正是敌军进攻的方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后金军歼灭明军骑兵后,全军士气大振,高举武器仰天挥舞大声欢呼。随后大队人马来到萨尔浒山下,在各自牛录额真的指挥下纷纷下马步行,列阵后向山上的明军大营杀气腾腾的扑过来。(注:每牛录的指挥官为牛录额真,四个达旦为一个牛录,每达旦由章京和拔什库各一人管理。)
为了攻城拔寨减少伤亡,后金军随军携带了大量的盾车。这种盾车两轮,宽一丈二尺,高八尺,正面有数支固定铁矛探出,竖以三层经过桐油浸泡的硬木板,上面覆盖厚厚的生牛皮和毡毯,以铁钉固定,最外层再悬挂数面盾牌,由后金兵躲在车后推动前进,不仅可防箭矢,也可防火枪排射。更可在车后以弓箭攒射对方。
后金军最先发动进攻的是正白和镶白两旗,在一阵紧似一阵的战鼓声中他们以牛录为单位列成方阵,以数十辆盾车为掩护,分成波次嚎叫着向明军中军大营发起进攻。
遇到壕沟、鹿砦、据马等物,则由随军阿哈(奴隶)推着小车上前快速填埋和破坏,而后金兵则用密如飞蝗的弓箭掩护阿哈们的行动。
山上的明军见后金军来势凶猛,先是以弓弩、火枪、佛朗机炮和虎蹲炮阻击,待敌军迫近后投放滚木礌石。
那些滚木皆为一抱粗、两三丈长的巨木,经过冷水浸泡后每根重量极为沉重。浸水为的就是利用飞滚起来的惯性杀伤敌军。这些巨木上面的枝杈早被削的一干二净,需二三十人合力才能抬起来。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