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四十四章 黄太吉第二次入关  明末狂潮:从文人不得做官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244章 黄太吉第二次入关
    崇祯六年四月的时候,林丹汗的两翼大总官塔什海、虎鲁克寨桑投降鞑子。
    到了六月份,巴达西寨桑等五个头目率千余户又投降鞑子。
    而大明的文官们,在面对外敌的相互征战时,好像只会一招:坐山观虎斗。
    他们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察哈尔被鞑子一点点的蚕食掉。
    然而事实上,这次这些士大夫的行为更加怪异。
    因为大明朝廷不仅没有帮助林丹汗,甚至还将林丹汗遗留的财物及部众移交给鞑子。
    虽说林丹汗这人做事乖张,经常冲关劫掠屠杀。
    不支援或许还可以解释,但反帮鞑子就真的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而此时的林丹汗躲在青海大草滩一边舔舐伤口,一边因缺粮不断地袭扰大明。
    但始终抵不住颓势,已经快到绝境了。
    因此,黄太吉的心情非常的好。
    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把大明北部的蒙古势力清理个差不多了。
    甚至还等不及将林丹汗彻底灭杀,就开始盯上了大明这块肥肉。
    按理说赢了林丹汗,多少会有收获的,没有必要这么着急攻击大明。
    事实上,正好相反,平了察哈尔,黄太吉才能懂得大明的富庶。
    况且草原上的勇士们勇猛,可以用来为自己征战,所以不仅不会过度掠夺,反而会给予帮助。
    这一来二去的,花费也不少,现在就得找大明帮忙结结账。
    所以他这次召集诸贝勒大臣议事的时候,根本没有废话,就直接说道:“今察哈尔败局已现,即日起整军,进兵宣大!”
    于是,崇祯七年五月二十二日。
    黄太吉率大军离开沈阳向西行军,渡过辽河,到达都尔鼻,蒙古诸部率军赶来汇合。
    为适应远程行军和奔袭的需要,骑兵占了多数。
    从这里继续向西进军,进入察哈尔,察哈尔余部纷纷归顺鞑子。
    六月十五日,
    张家口堡,
    张家口堡始建于明宣德四年,是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驻军城堡,以“武城”之誉而雄冠北疆。
    但随着“北方丝绸之路”——张库大道的日渐兴盛,张家口堡的军事功能逐渐被商业贸易功能所代替。
    鼎盛时期张家口堡内票号、商号达一千六百多家,最高年贸易额达一点五亿两白银。
    范永斗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早在明朝初年,范氏就在张家口和蒙古地区做生意,历经七代,传至范永斗成为张家口地区对草原贸易的汉族大富商,时人称其“贾于边城,以信义着”。
    除了范家之外,还有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永发等七家共同主持了与鞑子的贸易。
    这天夜里,一个粗布打扮的伙计,正在一家店里忙活着。
    黄掌柜刚从大宅子那边回来,一进门,看着年轻的伙计正在忙碌,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后生来了得有一年了吧,
    再过一两年,等自家闺女大了,正好让他做上门女婿。
    这年头,找个称心如意的女婿也不容易。
    谁能想到,能在路上捡个女婿回来。
    本来黄掌柜还担心这不知根不知底的,留在这张家口堡里始终是个麻烦。
    谁知道一问,对方的来路,他竟然还真知道,太原府辽州的元家。
    在商贾之中,元家可不算是小门小户。
    虽然当年元家的大部分生意被人夺走了,但是家业在那摆着呢。
    只是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真的没落了。
    得知身份之后,黄掌柜还派人去辽州查过,也让熟人过来辨认过。
    没啥大问题,就是没有以前胖了。
    经历过家破人亡,还能痴肥的话,那才有问题呢,所以他也就更放心了。
    一个大户人家的落魄小子,又读过书,要模样有模样,干活还这么勤奋,自然是称心如意。
    现在是越看越喜欢。
    这时,他记起了刚在大宅里听到的信儿,于是咳咳两声,说道:“元庆,你过来!”
    “哎!”元庆赶紧答应着,来到掌柜的面前,恭敬道:“老爷,有事您尽管吩咐。”
    元庆从来不叫掌柜,只叫老爷,也让黄掌柜的潜意识里就把他当自己人。
    于是黄掌柜开口嘱咐道:“这段时间就别出堡了,陪我把账理一下!”
    这不前不后的,理什么账?
    一句话就让元庆警惕起来,强忍住打听一番的冲动,低着头恭敬的答道:“好!”
    他记得自己师父的话,什么都不要管,也不要问,只要发生异常或反常的事情,就在门口留个记号。
    萧云是对大明不够熟悉,但有一件事他是知道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