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四十三章 崇祯的番薯梦断了  明末狂潮:从文人不得做官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243章 崇祯的番薯梦断了
    这对兄终弟及的崇祯皇帝来说,是最为忌讳的事情。
    他殚精竭虑的勤敏就是怕别人说自己不行。
    这样的事情怎么能让崇祯皇帝释怀?
    于是对此极为敏感的崇祯皇帝,立即责问陈赞化此话从何处听来。
    陈赞化举出了上林苑典簿姚孙渠、给事中李世祺以及前湖广副使张凤翼为人证。
    周延儒辩无可辩。
    出了这种事,即便皇帝不赶他走,他也不得不走啊。
    于是再次请辞,这次朱由检自然不会再留了。
    然而,周延儒正值士大夫的黄金年纪。
    如此转变又如何能甘心?
    因此在临走的时候准备给内阁掺沙子,将东林党人何如宠给举荐了上去。
    然而何如宠虽然是东林党人,也算良知未泯。
    因为现在虽然将登州之事推给了墨家,但毕竟当初孔有德之乱到底是谁动的手脚,他也是心里有数。
    毕竟很多人出现的太过巧合,即便不知道内幕也能猜的出来,不过大部分的人会将其烂在肚子里。
    所以对周延儒的举荐和皇帝的召见十分抗拒,在回京的途中六次上疏,坚决请辞,才得到皇帝的批准。
    不过,何如宠虽然没有进入内阁,东林党另一个大佬却上位了。
    这位大佬就是钱士升,与钱龙锡、钱谦益、钱象坤一起被称为东林“四钱”!
    同时,他也是钱龙锡的学生。
    而此时年事已高的温体仁,在意的只是首辅的位置,至于其他的也就淡了,只要不惦记自己的位子,随你们折腾。
    其实,整件事最无辜、最苦闷的就是崇祯皇帝,心道:朕也没想换内阁,咋就变成这样了呢?
    不过,此时他的心思也不在内阁上,因为他正一心一意的在推行番薯。
    不管在事前他做了多么充足的准备,但当他提出推广番薯的时候,顿感一切准备都白费了。
    然而并不是因为大臣的反对,而是没人反对。
    所以,在天下种植番薯的政令就这么给推行了下去。
    现在的番薯产量还没有后世那样高,徐光启进行了改进育种,再加上了窖藏的方法,否则此时的番薯还适应不了北方的寒冷环境。
    就连登州之前的番薯种植都是依赖徐光启的种植方法。
    不过,现在登州早已经有了自己的农科实验室,各种作物的育种工作已经开展。
    其实对于华夏这里的完整农业结构来说,番薯发挥的作用不如玉米。
    近几百年科学的发展速度之所以较后世的慢,除了人的认知之外,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基础薄弱。
    华夏没有像西方大航海那样去四处掠夺,所以任何一种进步都是在压榨底层劳动人民。
    萧云一直都看得很清楚,科技武器可以缓,但农业科技不能缓。
    所以在没有后世经验指导的大明,崇祯皇帝的番薯计划是美好的愿望。
    因为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不论番薯会不会解决人的温饱问题,都不是一个政令所能解决的。
    崇祯六年九月,崇祯一脸阴郁的看着呈上来的奏报。
    去年的时候,他特意挑选了三十多个严重缺粮的地方责令种植番薯,并且派人帮助育种。
    可是到现在,只有十多个地方成功种植,平均亩产才只有三四石。
    剩下的都因为各种的原因全部没有推行下去。
    朱由检在宫里也让身边的人种了,真是应了那句话“有苗不愁长”。
    这些县令都是猪吗?这点事都办不好!竟然还找出这么多的理由来。
    这番薯的产量,崇祯皇帝也验证过,绝不止十石。
    刚才的一顿斥责,已经让下面的臣子们个个惭愧的低了头。
    不过,一切好像刻意被安排好的一样,就在此时,宫外传来,一声急报。
    “山西浮山县因推广番薯,今年颗粒无收,已于前日起兵造反!”
    什么?造反?而且还是因为番薯?
    犹如一记重锤狠狠敲在了朱由检的脑袋上,“这是朕逼反的?”
    然而还没来得及细琢磨。
    当下,就有一人出班奏道:“陛下,这番薯一事,依臣看还是暂缓为好,西夷传来的东西都是那些中看不中用的,火炮是如此,番薯也是!”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新进入内阁的钱士升。
    作为东林党的智囊,钱士升自然不能让番薯推广下去,否则江南那些存粮往哪卖?
    还能指望卖给鞑子?鞑子那边的份额早就被张家口堡的那些人抢去了。
    虽说张家口堡的物资也是从南边来的,但总归要被人扒一层。
    当初,就想着利用袁督师把海上的商路打通,没想到一来二去,还未伤敌就自损八百。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