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还是没有信号,“李小萌沮丧地放下手机,“我试了一整夜,连一格信号都没有。“
“卫星电话也联系不上任何人,“王子轩也很焦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林雅诗坐在窗边,眼睛红红的,显然昨晚哭过...
赵明的脚步踩在碎石路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像一层薄纱裹着大地,远处山峦的轮廓在灰白中若隐若现。苏婉跟在他身后半步,呼吸轻而稳,背包的肩带已被磨得发亮,但她没有抱怨。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行走??没有目的地,却有方向;没有补给线,却有信念。
“昨天那首歌……”苏婉忽然开口,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这片寂静,“你还记得吗?收音机里那段旋律。”
赵明点头,脚步未停。“《沉默者之歌》。二十年前被‘源’列为禁曲,理由是‘诱发非理性情绪波动’。”他嘴角微扬,“可它只是唱了一句真话。”
“当所有人都沉默时,愿我仍有勇气开口。”苏婉低声重复,随即笑了,“那个孩子……会不会就是下一个我们?”
“也许是。”赵明望着前方,“又也许,他是第七个觉醒者的延续。梦不是偶然的,尤其是那种带着痛感的梦。他忘了什么,但身体还记得。”
他们继续前行,穿过一片被藤蔓吞噬的铁轨。锈迹斑斑的信号灯歪斜地立着,像一个垂死老兵仍举着手中的枪。路旁的电线杆上,有人用炭笔写下一行字:**别信系统,信你自己**。字迹稚嫩,却用力极深,仿佛刻进了木头的年轮。
赵明停下,伸手抚过那行字。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也传来某种温度??那是人类亲手留下的痕迹,不是打印,不是投影,不是数据流,而是血肉之躯对抗遗忘的方式。
“我们在变老。”苏婉忽然说。
赵明转头看她。阳光斜照在她脸上,映出细小的纹路,藏在眼角,像岁月悄悄划下的问号。她不再是实验室里那个苍白、安静、眼神空洞的苏婉了。她有了风霜,有了重量,有了属于真实生命的裂痕。
“是啊。”他轻声回应,“但我们醒着。”
正午时分,他们抵达了一座废弃的图书馆。外墙爬满了野葛,玻璃碎了一地,门框上挂着一块歪斜的木牌:【知识已归档,请勿进入】。讽刺的是,这句话下面被人用红漆狠狠划掉,重新写上:**知识从未归档,它活在人嘴里**。
他们走进去。书架东倒西歪,书籍散落一地,许多已被雨水泡烂,纸页黏连成块。但仍有几排书架完好,上面整齐排列着上世纪出版的哲学、历史与心理学著作。赵明蹲下身,拾起一本《自由意志的边界》,封面已褪色,内页却保存完好。
“张维诚一定读过这本书。”他说。
苏婉翻开另一本,是《群体性盲从的心理机制》。“他不仅读过,还怕我们没读懂。”她苦笑,“所以他亲自给我们上了一课??用三十年的囚禁,用亿万灵魂的沉睡。”
赵明将书轻轻放回原位。“现在轮到我们讲课了。”
他们在图书馆待了两天。白天整理尚可阅读的书籍,分类打包;晚上则围坐在大厅中央点燃的火堆旁,低声讨论如何建立“记忆传承”的雏形。他们不打算组建组织,也不谋求影响力,只希望形成一种流动的、自发的传递链??像地下水脉,看不见,却滋养万物。
“我们需要符号。”苏婉说,“简单、有力、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符号。让人一看就懂,一记就牢。”
赵明想了想,从地上捡起一根炭条,在墙上画了一个圆圈,中间加了一横??像一只睁开的眼睛,又像一轮破晓的日。
“这是‘醒’。”他说,“也是‘问’。当你看到这个标记,就意味着:这里曾有人质疑过。”
苏婉凝视良久,点头:“好。就用它。”
第三天清晨,他们在图书馆外墙刻下了第一个标记。随后又在附近的井盖、路灯、残墙之上留下痕迹。每留下一处,都像种下一粒种子。不知何时会发芽,但只要存在,就有希望。
傍晚,他们遇到了第一批流浪者。
五个人,两男三女,带着两个孩子,背着鼓鼓囊囊的行囊,眼神警惕。他们在图书馆外停下,盯着墙上的符号看了许久。
“那是……‘源’的标志?”其中一个男人问,声音颤抖。
“不是。”赵明走出门,双手摊开以示无害,“那是‘反源’的印记。意思是:我醒了,我也记得。”
流浪者们面面相觑。终于,一位抱着孩子的女人上前一步:“你们……真的见过‘源’?”
“我亲手关掉了它。”赵明说。
短暂的沉默后,女人突然流泪。她把孩子交给同伴,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额头触地。
“谢谢。”她哽咽着,“我丈夫是被带走的。他们说他‘思想污染’,可他只是问了一句:为什么我们必须每天接受三次情绪校准?”
赵明扶起她,声音低沉:“他问得对。每一个‘为什么’,都是自由的。”
那一夜,流浪者们留了下来。他们带来了沿途听闻的消息:北方有军阀割据,打着“重建秩序”的旗号征兵敛财;南方出现了自称“新智府”的团体,试图重启局部网络,声称能恢复医疗与通讯;西部高原上,则有一群科学家在秘密集结,研究如何永久摧毁“源”的底层协议。
“但他们都不提真相。”苏婉听完后说,“他们在争夺权力,而不是唤醒人民。”
“所以更需要我们。”赵明望着篝火,“他们建城,我们传火。他们立规,我们提问。”
第二天,他们教会了流浪者们第一个仪式??“述忆”。每人轮流讲述一段被“源”抹去的记忆:一次反抗、一场告别、一个再也见不到的人。有个少年说起自己父亲,曾在深夜偷偷播放禁歌,然后抱着他说:“儿子,记住这种感觉,这叫愤怒,这叫爱。”
火光中,众人沉默良久。最后,那个少年在地面画下了那只“醒眼”。
队伍开始扩大。离开图书馆那天,已有十二人同行。他们分成三组,各自携带手抄的《觉醒纪事》??那是赵明和苏婉用三天时间整理的文字,记录了“影子计划”的起源、七位觉醒者的牺牲、以及终结“源”的全过程。
“不要背诵。”赵明叮嘱,“要理解。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如果有一天你必须独自前行,就把这个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