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九三章杨协成  香江大亨传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忘了当初希望他学医的心愿,马上建议儿子加入杨协成。

    杨至耀的几个叔叔也加以游说,于是杨志耀他欣然从命,担任了杨协成的化学分析师,随后接管了化验室,并逐渐参与经营。

    杨至耀的经商才能很快就显露出来了,受到新加坡工商界的重视。1964年始,他被委任为新加坡厂商公会执行委员会副会长、会长。并在1963年至1969年间,出任新加坡电讯局副主席又主席,1969年获颁公共服务星章。

    同时,杨至耀为“杨协成”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促进了“杨协成”的业务发展。

    如在1969年,经杨至耀反复劝说,“杨协成”集团宣布在交易所挂牌,成立杨协成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此举征集了更多的资金,避免了周转不灵,有利于大展鸿图。

    而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却为后来埋下了祸根,正所谓时也运也。

    1985年,杨天恩逝世,杨至耀正式出任公司的主要职务。此时他已在“杨协成”工作了二十七年,已是个眼光独到,经验丰富的成功商人。家族企业的重担,非他莫能承担。

    杨至耀出任掌门后,上承祖辈、父辈的管理经验,加以改进,推动杨协成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比如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杨家的第二代与第三代都是不遗余力的,甚至可以肯定地说,这是“杨协成”最大的经营特色。

    在杨天恩时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杨至耀时期,更加出色。

    1952年,“杨协成”在东马来西亚诗巫开设了第一家分行,专售酱油,生意兴隆。

    杨天恩再接再励,又在西马怡保设分行,后再建立了一家工厂。1962年,在香港挂起了招牌,1966年发展到了英国、美国、加拿大。

    而杨至耀继续执行这个开放式的经营策略,把目光投向了世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拓展非华人市场,进军美洲和向中国大陆投资。

    1988年,“杨协成”与另一家公司合组联营公司,向美加的纳比斯可集团收购:“重庆”商标;美国马里兰州一块21.6公顷土地及工厂;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块1.34公顷的土地及工厂;加拿大圣特里斯一些制造酱料的机械设备。

    此举对于“杨协成”开拓北美庞大市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过去其产品只能进入各城市的唐人街,现在通过“重庆”商标,“杨协成”产品已经在美国各超级市场出售,真正赢得了洋顾客,市场潜力不可估量。

    收购虽耗资五千万美元,但盈利更为可观。是杨氏企业走向世界的又一块重要里程碑。

    于是在1988年,“杨协成”这只当年从中国走出去的“丑小鸭”,现在以“天鹅”的英姿飞回了故土。

    12月,与羊城签署了投资二百三十三万美元建立豆奶生产线的合约。1989年,再投资三百万美元,合建1.25升塑料汽水瓶生产线,开拓“杨协成汽水新品种”。

    同时组成羊城新发饮料有限公司,在羊城市郊兴建一座饮料城。

    以羊城为基地,杨至耀将杨协成的产品向北方发展。目前,“杨协成”品牌的豆奶、汽水、菊花茶、凉茶、薏米茶等都已在中国商业化并大批生产,深入了市场,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非华人市场和内地两个领域的投资,都是杨氏前辈未能触及的,而杨至耀做到了,用“长江后浪推前浪”来形容“杨协成”的新发展,实不为过。

    作为新加坡贸易发展的主席,杨至耀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开拓内地市场,也带领新加坡其他厂商进军内地。

    1990年4月6日,他亲自率领了一个纸品业、木材业、塑胶业、电脑及食品饮料业的代表团赴蜀都访问9天,寻找投资机会。

    杨至耀说,蜀都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与新加坡的贸易关系日趋紧密,贸易发展首次组团访川,意义重大。

    “我们时刻都在捕捉熟悉的,可以发展的机会。只要条件适合,而且是我们熟悉的工业,我们就会考虑投资。我们过去是这么做,以后也将继续这么做。”杨至耀用这句话来归纳了自己带领“杨协成”在海外打天下的动机、方法及至决心,并表达了拓展内地市场的信心。

    在人事管理上,杨至耀强调“人事管理制度化”,认为应用合理的人事制度,处理公司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每一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如果人事制度不公平、合理、合情、合法,就不能保证业务的正常发展。因此,在“杨协成”中,有严格的考核制度,晋升提拔干部,一概都按制度办事,绝不因为个人感情上的亲疏来选用人才。

    这使与杨氏家族无血缘、亲缘关系,又精明能干,有本事的人能感受得到:只要有能力,又能创出佳绩,晋升就有希望。

    因而干劲更大,相经展开竞争。也因此,杨协成吸引了大批的人才,如今杨协成公司的员工仅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就有两千多人,其中学士、硕士、博士等专业人才可谓济济一堂。

    杨至耀强调,在经营中要“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杨协成”的实验室里,摆着几百种外国新产品,供实验室人员认真研究。

    另外,杨至耀还很重视现代化管理和生产力的提高,领导杨协成从旧式生产和传统营业管理方式中迈向新科技时代。

    如在1987年,“杨协成”破天荒朝高科技养虾业进军,设立了新加坡第一个高科技养虾场,年产黑虾可高达300公吨。

    同时,“杨协成”还积极引进先进设备,自1979年至1989年间,已投资四千七百万新加坡元装置新机器,生产速度已提高了数倍。

    勇于创新,也令“杨协成”财源滚滚。“杨协成”早在六十年代,就推出了纸盒饮料,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其他公司迟至七十年代始推出盒装饮料,在市场竞争上比“要协成”落后了一大截。

    “杨协成”在这个一枝独秀的阶段已售出了二十亿盒纸盒装饮料。

    杨至耀说:“我们尝试推出纸盒装,确是一次***。”

    此外,“杨协成”又率先推出咖喱、酸辣虾和其他东南亚食品的罐头。到了八十年代,又作出新尝试,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大城市广设饮品自动贩卖机,共安装了大约四千部,业绩虽不太理想,但精神可嘉。

    不断改革饮料品质,更是重要的一招,否则,再好的包装也吸引不了顾客。杨至耀在谈经验时用该公司失败的品种来作例子。

    “杨协成”曾推出过瓶装酸梅汤,但由于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