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80章 加州农场的人生百态  大国军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叶雨泽和杨革勇看着账户上又多出来的一笔笔进账,相视无言。杨革勇最终憋出一句:“还是红花姐厉害。”
    
    叶雨泽望着远处又在扩建的地窝子区域,幽幽地说:“是啊,看来还得再多挖几个‘坑’,反正……有的是人愿意跳。”
    
    这场由地窝子引发的闹剧,在德州广阔的农田和蔚蓝的天空下,成了一道荒诞而又真实的风景线。
    
    它就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某些光怪陆离的心理,也照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符号被消费、被曲解、被赋予新意义的复杂图景。
    
    而农场的生活,依旧在鸡飞狗跳、欢声笑语中,继续着它热火朝天的日子。
    
    德州农场的“华夏地窝子体验营”在特定圈子里彻底火了,火得有点邪乎。
    
    它仿佛成了一块试金石,或者说是某种奇葩的“社交货币”——能住上一晚那一千美金的地窝子,并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九宫格,俨然成了彰显“品味”、“勇气”和“实力”的象征。
    
    新一波前来“挑战”的二代们,显然吸取了前辈们的“经验教训”,装备更加精良,戏也更加足了。
    
    “考古学家”套装: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年轻人,穿着一身卡其色多功能摄影背心,脖子上挂着个硕大的单反相机,手里还拿着个放大镜。
    
    他在地窝子里东照照,西看看,时不时还用手指捻起一点土坷垃,放在鼻子下闻一闻(然后悄悄皱眉),对着直播手机严肃地说道:
    
    “家人们,看这个土层结构,看这个原始的搭建工艺……这不仅仅是住宿,这是一次田野调查!是对华夏先民智慧结晶的实地考证!”
    
    他甚至试图跟旁边一个正在抽烟斗休息的德州老农探讨“地穴建筑的防风性与人文地理关系”,老农叼着烟斗,一脸茫然,最后憋出一句:
    
    “Yeah… it’s a hole. A good hole.(嗯…这是个坑。不错的坑。)”
    
    “苦难诗人”人设:一位穿着亚麻长裙,戴着宽檐草帽的文艺范儿女青年,特意选择在阴天入住。
    
    她带着一本泛黄的《诗经》(也可能是某本小众先锋诗集),坐在地窝子门口的土墩上,摆出四十五度角望天的忧郁姿态,一坐就是半天。
    
    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内容大概是:“今夜,我与星辰一同坠入这历史的罅隙,泥土的芬芳混合着时光的锈蚀感,刺痛了我敏感的灵魂……”
    
    实际上,她心里可能在疯狂吐槽:“这蚊子也太多了吧!屁股都坐麻了!怎么还没人来给我拍张有意境的照片?”
    
    “极限挑战”直播:一位自称户外探险博主的小伙,架起多个机位,准备在地窝子进行“24小时荒野求生直播”。
    
    他自带了口粮(高级能量棒和纯净水),信誓旦旦要体验“最纯粹”的生存。
    
    结果到了半夜,听着外面风声和各种不知名的虫鸣兽叫(其实大多是农场养的牛羊和常见的田鼠),自己先吓得不轻,对着镜头小声嘀咕:
    
    “老铁们,我好像听到狼叫了……这地方,够野!够原始!礼物刷起来,给我点勇气!”
    
    第二天一早,顶着黑眼圈的他,第一件事就是溜去农场的餐厅,狂啃了三个德州牛肉汉堡。
    
    与此同时,花费三百美金的米国游客们,则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画风。
    
    全家出动的“农家乐”:史密斯一家,爸爸、妈妈和三个精力过剩的孩子,兴高采烈地入住地窝子。
    
    在他们看来,这就像一次超级酷的露营!“wow! A real underground hoe! Jt likethe ovies!
    
    哇!真正的地下房子!就像电影里一样!”
    
    孩子们在土炕上蹦蹦跳跳,把草帘子当成秘密基地的入口,玩得不亦乐乎。
    
    爸爸跟着农场员工学生火(安全指导下),虽然弄得满脸烟灰,但成功点燃土灶时,那成就感堪比升职加薪。
    
    妈妈则对那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