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04章 洛城战果传回国  从长平之战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一日的时间,秦军重新完成了集结,并在河雍城稍作休整之后,便浩浩荡荡地杀向了赵国上党郡的大门——轵城。
    而随着秦军抵达轵城城外十里,洛城大战的结果也终于送到了各国王上的手中。
    最先得到消息的,自然是距离战场最近、军队最先离开的韩之国了。
    当然,也因为离开得最早,韩之国的上将军能带回来的消息实际上很是有限,只是知道联军在韩军撤离之后,便在秦军的进攻中分崩离析了,至于各国损失的情况,却是全然不知的。
    但只要知道秦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对于韩王而言,便已是足够了。
    至于其他国家损失的情况,甚至韩王还不希望他们损失过重,尤其是赵国。原因很简单,一强独霸的局面不是韩之国所愿意看到的,两强相争的局面才是对于韩之国最为合适的生态。
    今次的洛城之战,便是明证。
    只有在两强相持不定的情况下,他这样的弱国,才有价值,才有可能从强国的身上硬生生地咬下一块肉来。
    当即,没有丝毫的停留,韩王在获悉了秦军已经击溃了联军的第一时间,就派出了使者,前往秦国咸阳,索要秦国许诺的三分之一的周王畿之地。
    其贪婪之相,简直不堪入目。
    只是,韩王显然是忘记了,自身的强大才是一切的基础。
    秦国既然能给你一块肉,他也自然随时能把肉给收回去。而经过这一场洛城之战后,不论是秦国,还是赵国,都会意识到,两家的决战还不到时候。
    即便是秦军在之后的河内之战中占据了绝大的优势,甚至是收复了整个河内郡,秦国依旧会在意周王畿的这三分之一的土地。
    冥冥之中,秦国和赵国双方都会找到那份默契。
    什么默契?
    两强相争也就罢了,绝不允许有第三强的加入。
    如果没有特殊的足以改写历史的事件发生,秦赵一旦发现哪个国家有想要成为第三强国的企图和可能,两国会迅速地联合在一起,共同遏制住这一趋势。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韩之国这类的跳梁小丑。
    当然了,像韩之国这样的,倒是算不上是遏制第三强国的出现,顶多算是把那些可恶的苍蝇给驱赶掉而已。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现在的秦国,仍旧致力于收复河内郡,彻底打通秦军东出的通道,并重新掌握秦赵之战的主动权呢!
    在这个主要矛盾的加持之下,秦国当然会履行对韩之国的承诺。别说是三分之一的周王畿之地,就算是二分之一,甚至是全部,秦王也会毫不犹豫地给了。
    甚至,秦国还巴不得多给些呢!
    无他,在其他国家的手中或许还得想想办法,在韩之国手中,那跟在自己手中有什么区别?无非就是寄存几年罢了。
    而且如今的周王畿民生凋敝,绝大部分的百姓都逃荒到了赵国去,明年的百业凋零、田亩荒芜几乎是必然的。
    这样的情况下,把三分之一的土地交给韩之国,让韩之国的人口充实一下,等过几年,地盘殷实之后,秦国再出兵收回来,这买卖太划算了!
    只可惜,韩王显然没有那么长远的眼光,眼睛盯着那一亩三分地,心中的饥渴感简直溢于言表。没办法,这些年,韩之国光顾着割地赔款了,啥时候见过回头的地盘啊!
    虽然只有区区的十数城,但对于韩王而言,这简直比自己继承韩王还要开心!
    韩之国的使者,几乎是连夜就安排妥当出发咸阳的,而就在此时,赵、秦两国的王上也分别收到了来自战场上的飞鸽传书。
    只是不同的是,两人面对着几乎同样的战报,心情确实截然不同的。
    秦王自然是欢喜异常的!
    自从长平一战之后,秦军已经很久没有这样酣畅淋漓的胜利了。
    虽然在最后的结果中有一丝丝的不完美,王龁在军报中已经向秦王请罪。但在秦王看来,这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
    战役的首要目标自然是夺取周王畿之地,打通秦军东出的道路。
    这个目标,显然被完美地达成了。
    第二目标,便是杀伤联军,进而重新梳理秦军的威名。
    这个目标,随着楚国大军的被全歼,魏国大军被歼灭大半,近十万大军的灰飞烟灭,足以展现出秦军的战力了。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秦军的损失甚至不到万人!
    要知道,即便韩军的突然撤离,给联军带来了极大的打击,秦军也的确有着极大的优势,但对面的联军可依旧有着不弱于秦军的七万赵卒,而其总兵力,即便减去韩军的数量,也并不比秦军少。
    秦军实际上唯一的优势,就是一股气而已!
    但就是凭着这一股子的气势,王龁就是打出了近乎完美的战绩。
    如果这还不算胜利,还不用算成功,秦王都不知道要怎样才算成功了。
    当然,如果硬要说这场战斗中有什么瑕疵的话,那一定是赵军。
    的确,赵军的全身而退着实让秦王也有些皱眉。
    不过,在军报之中,王龁依旧把赵军逃走的过错揽到了自己的身上。
    甚至王龁还将其中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一是自己将围歼的重点放在了魏军的身上,导致追击赵军的兵力不足,无力分兵追击;二是自己临时调离了两万骑兵,这才导致了追击赵军的力量进一步不足,这才致使赵军逃出包围圈。
&n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